扫一扫有惊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环保资讯 > 自然生态 > 自然保护区百科 > 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发布日期:2011-05-06  浏览次数:1103

分享到:

文章摘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盘锦市境内,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8万公顷。1987年经辽宁省政府批准建立,1988

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盘锦市境内,

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总面积12.8万公顷。1987年经辽宁省政府批准建立,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丹顶鹤、白鹤等珍稀水禽和海岸河口湾湿地生态系统。地处辽东湾辽河入海口处,是由淡水携带大量营养物质的沉积并与海水互相浸淹混合而形成的适宜多种生物繁衍的河口湾湿地。保护区生物资源极其丰富,仅鸟类就有191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丹顶鹤、白鹤、白鹳、黑鹳等28种,是多种水禽的繁殖地(为世界濒危鸟类黑嘴鸥的最大繁殖地)、越冬地和众多迁徙鸟类的驿站,既是丹顶鹤最南端的繁殖区,也是丹顶鹤最北端的越冬区,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研究价值。

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概况

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在辽东湾北端--辽宁省盘锦市西南约30公里处,是以保护濒危、珍稀水禽和滨海沼泽湿地生态系统为主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占地面积为12.8万公顷,有118公里长的海岸线,濒临滩涂、浅海(6米水深以内)20多万公顷。双台子河穿境而过,还有大凌河、饶阳河、盘锦河、大辽河等20多条河流在这里汇归入海。河海的交互作用,携带泥沙的沉积,形成了大面积的发育滩涂和沼泽湿地,织就了生机勃然的陆、空、海动植物生物链。

这里是辽河、浑河、太河、饶阳河和大凌河五条河流下游的沉积平原,

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势低平,海拔0-6.5米,地处辽东湾辽河入海口处,是由淡水携带大量营养物质的沉积并与海水互相浸淹混合而形成的适宜多种生物繁衍的河口湾湿地。形成大面积的淡水沼泽、咸水沼泽、沙滩和潮汐间泥滩。从河口东部到大凌河西部,生长着大片芦苇。沼泽平均水深20-30厘米,水的PH值(酸碱度)为7.9-8.2。在沼泽中有很多小鱼塘,在东部岩上最大片的水稻田。这里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为650毫米,年平均气温为8.5℃,主要植被以芦苇为主,常见的还有香蒲、水烛、苔草、苦草等湿地植物。

保护区内大面积的芦苇沼泽湿地、丰富的生物资源,为许多鸟类的栖息繁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成为候鸟迁徙的必经之路,重要停歇地、取食地,也是夏候鸟的繁殖地。每年经此迁飞、停歇的鸟儿数量在千万只以上,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丹顶鹤、白鹤、白鹳、黑鹳、黑鹳、金雕;二级保护鸟类有灰鹤、蓑羽鹤、大天鹅、白额雁、黄嘴白鹭达20余种。这里既是丹顶鹤最南端的繁殖区,也是丹顶鹤最北端的越冬区。这里还是世界上濒危鸟类--黑嘴鸥最大的繁殖地,保护区管理处现已划出5600公顷的面积,作为黑嘴鸥的永久繁殖地。

保护区丰富的植被除具有净化水质、降解污染物作用外,还有很强的蓄洪功能,是陆地水入海前的一个天然蓄洪水库,使大量的营养物质和悬浮物在此沉积,既是营养的供应地,又是营养物质的储积仓库,哺育了丰富的海洋和淡水渔业资源。这里还是太平洋斑海豹的繁殖区,每年早春二月,有黄、东海的太平洋斑海豹百余只长途跋涉而来,到了五月,它们又拉家带口地返回到大洋里去。

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生物资源

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好,面积最大,植被类型最完整的生态地块。作为自然保护区1985年始建,1988年国务院以国发30号文件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丹顶鹤、黑嘴鸥等世界珍稀濒危水禽及双台河口湿地生态环境,是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属河流下游平原草甸草原区。

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以苇田、沼泽草地、滩涂为主。区内木本植物较少,只有零星的杨、柳、榆树及柽柳灌木丛。草本植物却有芦苇、香蒲、牛鞭草、水木贼、慈菇、三棱草、碱蓬、水蒿等126种之多。区内野生动物有699种,因这片湿地是东亚至澳大利亚水禽迁徙路线上的中转站、目的地,在区内236种鸟类中,水禽竟有百余种上百万只。其中国家一类保护鸟类有丹顶鹤、白鹤、白鹳、黑鹳4种;二类保护鸟类有大天鹅、灰鹤、白额雁、黄嘴白鹭、苍鹰、蓑羽鹤、鸳鸯、白琵鹭、蜂鹰、雀鹰、白尾鹞、鹊鹞、白头鹞、毛脚鹭、秃鹫、鹗、燕隼、灰背隼、红隼、红脚隼、长耳鹃,短耳鹃,纵纹腹小鹃,鹰鹃,雕鹃27种;濒危物种有黑嘴鸥、斑背大尾莺、震旦雅雀、灰瓣蹼鹬4种。其中黑嘴鸥,全世界仅有3000余只,辽宁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内就有2000余只。历年在这里停歇的丹顶鹤有400余只,白颧360余只,白鹤430余只,分别占世界其野生种群的25%、20%、20%。由于近年多暖冬,有些鸭雁不迁徒了,如逢严冬冰封大地时,保护区都要投些玉米、鱼干等饲料。

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科学研究

科研工作也是保护区最主要的工作内容之一。为摸清本区的资源本底,明确保护目的和对象,加强对区域内资源与环境的保护管理,保护区先后与省鸟类研究中心、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林业部规划院湿地资源监测中心等国内有关机构积极开展了科研合作与交流,完成省部级课题3项,其中《盘锦地区鸟类区系调查及利用的研究》获省部级三等奖。先后与世界自然(香港)基金会、国际鹤类基金会、国际湿地亚洲湿地局、日本北九州野鸟之会等有关国际组织合作,开展了对丹顶鹤、黑嘴鸥的种群及繁殖状况、涉禽种类及数量的调查。为保护濒危珍稀鸟类,保护区对黑嘴鸥的迁徙路线、生育、寿命等科研题目进行了分别研究。

从1995年开始,对繁育的900多只黑嘴鸥加上了环志,在幼鸟长成后放飞自然。其后受日本黑嘴鸥研究协会的邀请,辽宁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站有关人员与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的两名鸟类专家赴日本北九州市,就黑嘴鸥迁徙路线、栖息规律等方面进行研究。考察中,他们的工作人员惊喜地发现了腿上佩戴双台河口保护区红色环志的黑嘴鸥。韩国也先后发现了带有中国环志的黑嘴鸥。据此,鸟类专家确定,黑嘴鸥在中-日-韩三条路线上迁徙,交替进行栖息。

从1993年起,

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开始进行人工繁殖丹顶鹤这项难度较大的科研攻关,首先派人到人工丹顶鹤繁育较早的沈阳动物园去学习,在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突破了亲鹤育雏中难以突破的难关,通过模拟野外丹顶鹤的习性、丰富营养食物、添加维生素等环节,避免了丹顶鹤小雏软骨病的发生。突破了一对鹤只产两枚卵的自然繁化率,采取人工取精、人工授精的办法,一只雄鹤的精子可授给若干个雌鹤,这样一只人工条件下的丹顶鹤可产12枚卵,成活率达到80%。在斑嘴鸭繁殖上也进行了探索,通过努力,使这种野鸭的自然交配产雏达上百只,最终将这些人工孵化的野鸭放归大自然,以缓解由于人类的破坏,野鸭数量减少的问题。借鉴国外先进地区的经验与作法--引海水灌溉脱盐长草的滩涂,杀死了杂草,湿化了土壤,恢复了自然生境,在此繁殖的濒危水禽鸟类种群明显增多,迁徙过路珍稀鸟类的停留期也明显增长。黑嘴鸥1990年发现时只有1200余只;1999年记录到2700多只;2001年达到3400只,2002年的调查数据为5400余只。

保护区分布着的丰富的海洋、陆生和水生生物资源,多数种类属于世界濒危种类,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是不可多得的野生动物物种基因库,也是世界范围内从事物种、湿地生太系统和海滨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基地,因此备受国际湿地和自然保护组织的高度重视。世界自然基金会官员马尔斯,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阿其波及一些国家、地区的鸟类专家、学者先后多次来该区进行考察、技术合作和学术交流。

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管理状况

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是随着1985年盘锦建市而成立的,成立时为市级水禽自然保护区,1987年晋升为辽宁省级自然保护区,1987年正式组建管理机构,建制为正科级,隶属盘锦市林业局,编制13人,办公地址设在盘锦市政府所在地—兴隆台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1年组建独立正县级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定为25人,下设资源管理科、宣传教育科、治安警察大队、办公室及东郭、赵圈河和滩海三个管理站。现有人员65人。

1994年,盘锦市政府批准出台了《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盘锦市人民政府关于严禁在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内乱采乱捕活动的通告》,将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纳入了法制轨道;1995年,盘锦市政府批准,无偿划拨土地使用权5万余亩,使保护区有了自己的“根据地”;1996年初,经盘锦市政府批准,正式成立了“盘锦市公安局自然保护区治安警察大队”,为保护区的执法工作铺平了道路;2000年,盘锦市政府成立了“盘锦市自然保护区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市长任组长,为整个辽河三角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在资金方面: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组建至今,盘锦市政府总计投入资金约1300余万元。

目前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已完成处、

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站办公楼和职工住宅楼建设4574平方米;修筑三级公路4.8公里、砂石路17.5公里,架设通电、通讯线路8公里;建黑嘴鸥繁育人工岛4处500余亩,圈护核心区土地7000余亩,完成人工恢复湿地5700余亩,完成鸟类越冬繁育舍近700平方米;现有轿车3辆、三菱吉普车2辆、北京吉普车(2020s)1辆、货车4辆、钢壳机动船2艘(分别为300马力、400马力)、微机4台。组建了赵圈河、东郭、滩海等三个管理站,并切实承担起了各辖区管护工作;完成了水禽园、芦园等景点建设。

建区17年来,保护区领导和工作人员宣传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普及自然保护知识,在提高市民的自然保护意识以及依法治区、强化保护力度,加强科学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建区来,把宣传教育作为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第一道工序来抓。通过借助新闻媒介、旅游接待、巡回宣教、培养树立爱鸟护鸟集体典型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强化人们的自然保护意识,为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的宣传攻势下,产生了积极的效应:其一,人们的自然保护意识明显增强,爱鸟、护鸟、救助野生动物的人次明显增多。几年来,共接收群众救助的伤病鸟类有丹顶鹤、白鹤、灰鹤、白头鹤、白枕鹤、蓑羽鹤、大天鹅、白鹳、黑嘴鸥、金雕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178只。

保护区知名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建区至今先后有国内外知名人士百余人次来参观、考察、指导工作。原国家林业局王志宝局长、原中宣部副部长朱穆之同志都曾来考察,并分别题写“鸟类乐园”、“任飞翔”;原辽宁省副省长林声、肖作福在参观后,分别为本区的“放鹤亭”、东大门题了字;中央电视台先后几次在此拍摄专题片,并分别在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和平树下》、《绿色家园》等栏目中播出。

建区来,针对违法偷猎现象,狠抓了禁猎与收缴非法捕猎工具等依法治区工作。共进行禁猎检查500余次,驱逐可疑车辆70余台,教育偷猎人员600余人次,驱逐非法捕鱼、网鸟、采蛤、捉蟹人员5000余人次,没收猎枪60余只、子弹近千发、网具50余片,大大地震慑了偷猎者,保证了鸟类栖息环境的安宁。

据统计数据表明,1996年以来偷猎现象得到了有效遏止,在此繁殖的鸟类种群明显增多了,迁徙过路鸟类的停留期也明显增长了。仅以黑嘴鸥为例,90年首次发现只有1200余只,99年记录到2700多只,2001年达到3400余只,今年的调查数据为5040余只;1999年湿地国际中国项目办组织的,与澳大利亚涉禽考察团共同进行的保护区涉禽分布调查中,共记录到63000只左右的涉禽,依据涉禽的迁徙规律估计,本区应分布有25万只左右的涉禽。并与国内外有关组织、机构建立了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扶植起了自身科研力量。

1997年保护区加入了东亚—澳大利亚涉禽迁徙航道保护区网络;连续多年被辽宁省林业厅评为全省自然保护管理先进单位;1999年,保护区获得了国家林业局、国家环保局、国家国土资源部、国家农业部的联合表彰,被评为全国自然保护区50个先进集体之一;2004年,辽河三角洲被国际湿地公约组织授予“国际重要湿地”。

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旅游资源

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800平方公里。自1988年成立以来,以其重要的生态地理地位和迷人的风光,每年吸引众多海内外科学工作者和游人前来探秘。

●红海滩

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盘锦市西南部,距市区约30公里。在辽河入海口两侧的滩涂上,生长着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潮间带植物——刺碱蓬。刺碱蓬每年四五月份长出地面,开始为绿色,慢慢变红,到了九月份便形成浓烈的红,铺满整个海滩。这种壮观的红海滩景象只能在我国盘锦沿海滩涂地区出现,在我国其他沿海地区尚未发现,虽然我国的其他地区也有这种刺碱蓬草生长,但却不能像这里的刺碱蓬草由红变紫,形成这种奇景。红海滩一带还栖息着236种鸟类,拥有着丹顶鹤、黑嘴鸥等国家一、二类国家珍稀保护动物30多种,是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自然景观使这里成为辽河地区旅游的黄金地段。盘锦的这种滩涂毗连成片,足有九万余亩,大潮覆盖时仍棵杆笔直,退潮后嫣红似火,好像落下的红霞在海陆间燃烧,因此有“红地毯”的美誉,吸引着许多的中外游客,并被列为国际旅游路线上的一个景点。

●鑫安源绿色生态园

集生态旅游、观光农业、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及深加工“三位一体”,占地面积600亩,坐落在盘锦市东郊陈家乡。这个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以农业带动旅游业兴旺,以旅游业促进农业发展的别具特色的农业科技生态园。

2002年,在经过前期大量市场考察和可行性分析之后,鑫安源绿色生态园抓住盘锦市生态立市契机,打造别具一格的 "乡村乐园"。2003年8月中旬,一期工程投资600多万元的鑫安园绿色生态园刚一落成,就以其鲜明的农家特色和准确的市场定位得到了盘锦市民的青睐,双休日、节假日前来参观、旅游的市民络绎不绝。苇海荡舟、蟹园垂钓、品尝农家餐、体味农家乐……

交通指引:盘锦市区乘车1个半小时到达。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