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有惊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环保资讯 > 自然生态 > 自然保护区百科 > 努鲁儿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努鲁儿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发布日期:2011-05-06  浏览次数:755

分享到:

文章摘要:努鲁儿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努鲁儿虎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内蒙两省交界处的朝阳县北部古山子乡境内,地处努鲁儿虎山脉南麓,原

努鲁儿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努鲁儿虎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内蒙两省交界处的朝阳县北部古山子乡境内,地处努鲁儿虎山脉南麓,原名是辽宁劈山沟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38万公顷,有4个植被型、10个群系21个群丛组,植被属半干旱草原向半湿润森林区过渡地带,是阻拦北部寒流大风与科尔沁沙地南侵的重要天然生态屏障。山地阳坡分布3200公顷天然山杏林。保护区是辽西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保存下来最完整的天然林区,其主体植被所表现出的自然性、完整连片性、多样性、脆弱性等特点都具有相当高的保护价值。

努鲁儿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基本信息

建立时间:

1983年9月经朝阳县政府批准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9月经朝阳市政府批准建立市级森林资源重点保护区。2006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辽宁努鲁儿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位置:

努鲁儿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朝阳市朝阳县古山子乡,地理坐标为东经120°7′30″~120°21′51″,北纬41°44′50″~41°54′20″之间.

占地面积:

保护区总面积13832.1hm²,核心区4899.62hm²,缓冲区4453.05hm²,实验区4479.43hm²,有林面积5730公顷。

环境状况:

保护区处于辽西丘陵贫水区,年降水量为487.7毫米左右,植被属华北植物区系向蒙古植物区系过渡类型,植被覆盖率为39.3%。水质符合国家一类标准,空气符合国家一级标准。保护区内无任何工业污染源。

类别类型: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保护对象:天然蒙古栎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和众多的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以及增强保护区的水源涵养功能。

综合价值:

(1)科研价值,对研究天然次生林的分布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在干旱少雨地区如何恢复植被具有重要意义。(2)经济价值,保护区内有药材、山杏、野菜等土特产,林业年人均收入210元,占人均收入的23.3%;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3)环境价值,防止生物物种灭绝,扼制水土流失,改善气候和生态环境。

主要问题: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人员不足。

努鲁儿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功能区划

保护区总面积13832.1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4899.62公顷,缓冲区面积4453.05公顷,实验区面积4479.43公顷。保护区位于辽宁省朝阳县境内。

范围在东经120°7′30″—120°21′5″,北纬41°44′50″—41°54′20″之间。东以平顶山至高点为起点,向东南沿山脊线经754米山峰、712米山峰、989.6米山峰,向南经699.1山峰至581米山峰为东界,与北票市龙潭乡郝杖子村、马架子村相接;南以大庙镇交界650米山峰沿山脊线,经637米、607米、659米山峰的山脊线至581米山峰为南界;西从大庙镇交界处的650米山峰起,沿山脊线经727.8米、798米、858米山峰的山脊线至940米山峰为西界,与大庙镇的老西沟村相接;北从内蒙古敖汉旗四家子镇交界处940米山峰起,沿山脊线经1011米、1068米、1088.4米山峰,再沿豆包山1066米、1044米山峰,到玻璃树梁888米山峰、1132.6米山峰至平顶山至高点止,与内蒙古敖汉旗四家子镇秋杖子村、长力哈达村、乌兰宝村相接。

努鲁儿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生物资源

保护区地处动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带,物种资源非常丰富,是辽西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共有维管束植物97科412属1015种(变种、亚种和变型)。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野大豆、黄檗、水曲柳、紫椴4种;中国濒危保护植物核桃楸、胡桃、黄芪、野大豆、黄檗、水曲柳7种。

金雕

森林资源有天然次生林166公顷、针叶林1008公顷、阔叶林288公顷、以小杏为主的乔灌混交林4435公顷、人工纯落叶松树林33公顷。

1999-2002年对位于辽宁省朝阳县境内的努鲁儿虎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努鲁儿虎山自然保护区共有脊椎动物5纲27目69科354种,其中鱼类2目4科32种,两栖类1目3科5种,爬行类3目4科14种,鸟类15目43科266种,兽类6目15科37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2种,辽宁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6种。是辽西地区野生动物分布上的高密度区。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分别是金雕、大鸨;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大天鹅 、风头蜂鹰 、黑鸢 、苍鹰等32种。

努鲁儿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山中奇石

鲁儿虎山中段一道深沟前,在那白白的粘土层中,有众多圆溜溜的,黄白色的馒头一样的石头,就像是有人故意摆放在那里一样,整整齐齐。石头表面圆滑,石质密度不大,而且比同样的石头轻盈得多,用手来摇动,石头里面“哗哗”作响。“响石”并不多见,在锦州市古玩商城只见一块,而且石质极差,体积也很小。在中国“响石”产地极少,寻觅的人很多,是石中名品。

努鲁儿虎山“响石”

山里人讲:当地人叫它是“山应儿”,就是因为这种石头有响动,会说话,动起来有回应儿,不管是用手摇晃或是被山上雨水冲动,它都会发出各种不同的声响,有的发出咚咚声,有的发出沙沙声,有的发出哗哗声,有的发出咯咯声……最特别的石头,当你横着摇动它,它会发出沙沙声,然后把它竖起来摇动,它就变成了咚咚声。山里人喜欢它,几乎家家都有一块放在窗台上,说是它能“避邪”。当地人在山上偶尔受伤流血,常会找块响石砸开,取其经过“高温消毒”的内核粉末,撒在伤口上止血,效果很好。山里的孩子更是喜欢它,手里拿着圆溜溜的“山应儿”摇晃着,听着它发出的神奇“音乐”,满脸堆笑,伴随这美妙的音响,相互追逐着,跳跃着,欢唱着。

用手拂去石头表面的浮土,欣赏着、摇晃着这些会“说话”的石头。黄白色的外壳,有的像“球”,有的像“花生角”;有长型的,有扁型的,也有圆柱型的,但大多数都似“馒头”型。

“石馒头”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矿物药石部第十卷有这样的记载:“禹余粮,乃石中黄粉,生于池泽。久服耐寒暑不饥,轻身飞千里,延年不老。”又载:“禹余粮,性寒、味甘,可治眼疾,骨节酸痛,四脚不仁,痔漏等疾病。”

“禹余粮”又称魂石、响石、空青、药石、空石……,在中国古代一直被人们作为药物石来开发,直到民国时期,才被赏石界大家张鸿钊先生当作奇石列入《石雅》一书。据相关地质资料记载:“响石”产生于二十几亿年前重大地质事件,主要是从古海洋、古冰川、古火山以及天塌地陷般的造山运动等重大地质事件中脱颖而出,而努鲁儿虎山地区确有这样的地质痕迹特征。如:有大量的海洋古生物化石、火山流体石、火山灰、残留古冰川等等。“响石”是侵入岩的产物。侵入岩是地壳以下的炽热岩浆受到地壳内部的高温高压作用,上升侵入到某种深度,岩浆冷却后形成固体的岩体,也就是说由于岩浆有大量的气体,高温软化的岩浆在高压的作用下,就会形成“气泡”,从而“气泡”中间形成了收缩的空腔,有些微小的岩石或其他物质就会自然地含在空腔中,现在当我们摇动它时便可以作响。另据有关资料反映,“响石”主要内部成分是褐铁矿中的结核,其药材主要成分是三水三氧化二铁。现代科学验明,“响石”其外壳及内核均由许多微量元素组成,它在科学、核能、医学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用途。 

努鲁儿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管理状况

从2001年至今,努鲁儿虎山自然保护区实现了“三连跳”,2001年9月建立了县市级自然保护区,由古山子乡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管理。同年12月被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去年12月26日又被评审通过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9月份曾聘请国家林业总局林业规划设计院专家前来考察,随后又聘请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辽宁省植被专家和动物专家进行考察指导,提出了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同时,市林业部门也加大了管理保护区的工作,下设了5个科室、4个管理站,形成了完整的保护网络体系,为防止乱捕乱伐、水土流失、保护区内自然景观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努鲁儿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群落景观、岩石地貌景观极具旅游观赏价值,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国家有关部门也将分批投入千万元左右项目资金进行保护区建设,这将对提高朝阳市生态保护环境的知名度,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努鲁儿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旅游资源

努鲁儿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朝阳县古山子乡境内,是市级风景区,距朝阳市内30公里,距机场37公里,距海港码头165公里。保护区水系全部为大凌河支流,水流常年不断,是大凌河重要的水源地,对改善辽西生态环境、发展地方农业,确保辽西、内蒙古东部、京津外围生态安全具有极其重要作用。

努鲁儿虎山为蒙语,汉语意思“脊梁山” ,契丹时称“冷陉山”。努鲁儿虎山脉是辽西地区北部的屏障,东西走向,横跨在辽西北端边界处,把辽宁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隔离开。据专家考证它是燕长城遗址所在地域之一,也是红山文化的发祥地。

努鲁儿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林木、花草、山石俊秀,面积达二千平方公倾。有齐木林、灌木林、松林、山杏林等百余种,尤为壮观的是石木参天,苍苍莽莽的原始森林,杏花、梨花、杜鹃花、映山红、冬青花、石柱子花、丁香花、玫瑰花等几十种山花野草皆四季迎景;山峰巨石,千姿百态,构成一幅天然画卷。景区内有塔山、猴山、烟筒山、南山一剑、北险峰、劈山一线天。八戒石、蛤蟆石、马牙石、鹰石、人面石、仙人石;摩崖石刻有“卧石听泉”、“情山梦水”、“醉眼溪山”、“鬼斧神工”、“杏花泉”、“鼓韵湾”......。整个景区内景观密布,超凡脱俗,妙趣无穷。 还有一条清澈见底、四季潺潺的山间小溪,自然形成三个别具特色的瀑布。这瀑布虽然不是“飞流直下三千尽”,但在十年九旱,酷暑难熬的盛夏季节里,使人一睹溅飞雪的美景,确实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游人络绎不绝,特别是杏花飘香季节,您蹬高远眺那漫山遍野的杏花,大有山舞银蛇、碧天万倾,这里成了雪的世界、花的海洋、真叫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杏花虽不高贵,但它洁白典雅,那动人的美、清新的各,每当游人身临其境时便留连忘返。近年来,劈山沟风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起步。来景区休闲避暑的游人越来越多,主要以当地城市居民近距离出游为多。

燕秦长城

燕秦长城

在建平县北部努鲁儿虎山的崇山峻岭之中,断断续续地盘亘着一条被当地群众称为“石龙”或“土龙”的古代长城遗迹。经考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燕秦长城。

战国时期,朝阳地区属于燕国的领地。当时,居住在东北的东胡族经常侵扰燕国,双方交战频繁。燕昭王时(公元前311年-前279年),为了防止被打退至漠北的东胡族卷土重来,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又筑起“自渔阳至襄平的”的防御工事-燕长城。秦统一六国后,又将原秦、燕、赵三国的长城增修连接起来,形成了自甘肃岷县至辽东的万里长城。“燕秦长城”的说法即由此而来。

燕秦长城历经了2300多年的风雨蚀变,但在建平县张家湾南山至蛤蟆沟北梁之间,至今还保留着长7公里、宽约定俗2米、高1米左右的城墙遗址。其中烧锅营子乡化匠沟村北山上的一段保存最好,石砌结构仍清晰可见。另外,这一带还发现了许多古代用于驻兵的屯粮的附属城地。

燕秦长城之所以被当地群众称为“石龙”或“土龙”,主要是因为长城因地制宜建造而成。越山岭时凿石垒砌,经平川就动土夯筑,须跨河流便设立渡口。燕秦长城从赤峰南部与建平县热水相对的老哈河口进入建平县境,蜿蜒80多公里,然后至二十家子镇东出转入内蒙古敖汉旗。这段燕秦长城遗地现已作为一处重要的名胜古迹加以保护,并载入了《中国名胜词典》。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