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有惊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环保资讯 > 自然生态 > 自然保护区百科 >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发布日期:2011-05-06  浏览次数:1257

分享到:

文章摘要: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围场镇)境内,距北京市市区450公里, 主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围场镇)境内,距北京市市区450公里, 主要保护对象是森林-草原交错带生态系统,滦河、辽河水源地,黑鹳、金雕等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是三北防护林环北京、天津区段的主要组成部分,森林覆盖率80.74%。它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移,孕育了滦河、辽河水源,是京津乃至整个华北地区阻沙源、保水源的重要绿色生态屏障,对保护该地区森林及动植物资源、维护京津及华北地区生态安全意义重大。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自然地理

面积: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0029.8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7213.31公顷,缓冲区面积6083.89 公顷,实验区面积6732.60公顷。

地理位置:

保护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最北部,范围在东经116°53′—117°31′,北纬42°22′—42°31′之间。东以阴河林场的三道沟起,经亮兵台至北曼甸林场的石庙子为界;南从阴河林场的三道沟起,向西经千层板林场的头道沟、南沿子窑、羊场,三道河口林场的羊肠河、果园至西路口,以与御道口牧场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区北区界为界;西北面从三道河口西路口起,经三道河口、二道河口、千层板的南沿子窑、北曼甸的四道沟与石庙子止,与内蒙古多伦县、克什克腾旗接壤的吐里根河和县(旗)界为界。

地貌:

滦河源头

园区属内蒙古高原边缘及坝上山地,坝上东部为曼甸,边级部分向下切割为深谷;西部为波状起伏的沙丘,地势开阔。园内海拔在1800米以上,相对高度在1500米以上的山峰十余座。

气候:

每年十月即开始降雪,降雪期长达二百余天,积雪可持续到来年五月,常年积雪厚度平均五十公分 ,积雪期平均气温为零下十六度至零下十八度。

水文:

境内较大的河流有六条,其中的吐力根河、阴河是华北、东北两条重要河流滦河、辽河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较大的湖泊有七星湖、泰丰湖、月亮湖、太阳湖等,还有大面积的沼泽和湿地。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历史沿革

乌兰布通古战场

塞罕坝系满蒙合壁语,满语称之为“塞堪达巴罕色钦”,译为美丽的高岭。位于河北省围场县境内,属清代著名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主要部分。历史上的塞罕坝是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辽、金时期称作“千里松林”。 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皇帝设立了“木兰围场”,塞罕坝是“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1690年, 康熙帝在此通过“乌兰布通之战”,平定了噶尔丹。据史料记载,自康熙二十年至嘉庆二十五年的139年间,康熙、乾隆、嘉庆共在“木兰围场”“肄武、绥藩、狩猎”105次,在塞罕坝留下了亮兵台、将军泡子、十二座联营、塞北佛石庙、乾隆殪虎洞、翠花宫、扣垦坟等历史遗迹和许多传说。

1962年由林业部设计、国家计委批复建场,1969年塞罕坝由林业部直属林场归属河北省管理,成为省林业厅直属单位。1993年5月塞罕坝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2002年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07年5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生物资源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保护区植被划分为7个植被类型25个群系。天然针叶林以华北落叶松和云杉为主、针阔叶混交林以落叶松、白桦、云杉、山杨为主、天然次生林以白桦、山杨为主和天然灌木林,占保护区森林总面积的80%。

2、保护区有大面积的沼泽和草甸植被。最有代表性的草甸植被是由苔草属植物大穗苔草组成的群系。保护区的草原与草甸植被五彩缤纷。“绿草悠悠齐腰深,繁星点点花似锦”。保护区观赏价值较高的野生花卉有200多种;以禾本科植物为主的群系代表了草原植被的特征。而五花草甸和五花草塘是野生花卉的王国。

3、本区共有维管束植物618种、312属,是河北省高寒地带少有的生物多样性富集中心。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种,分别刺五加、蒙古黄芪、野大豆和沙芦草,另外,本区有特有植物3种、1变种,分别是光萼山楂、黄花胭脂花、常柱多裂叶荆芥和围场茶藨子。

4、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内有大型真菌24科60种。

5、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在清代就是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核心区域之一,由于保护区地处蒙新、东北、华北三大动物区系的交汇处,野生动物种群庞大,种类繁多。共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66科261种、亚种,鱼类5科32种。昆虫114科,660种。本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7种,其中兽类7种,分别是:豹、马鹿、猞猁、兔狲、黄羊、青羊、水獭;鸟类39种,即金鵰、大鴇(bao)、黑鹳、白头鹤、白枕鹤、蓑(suo)羽鹤、大天鹅、小天鹅、鸳鸯、苍鹰、黑琴鸡、鸢、雀鹰、松雀鹰、普通鵟、草原雕、秃鹫、白尾鹞、鹊鹞、矛隼、燕隼、红脚隼、东欧鹤、骨顶鸡、岩鸽、雕鸮、长耳鸮等;鱼类一种为细鳞鱼。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科学研究

一、专题性科研工作

(1)已开展的专题研究

● 干燥花资源及其加工利用技术研究;

● 金莲花资源分布现状及退化原因调查;

● 二色补血草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

● 河北大黄人工栽培试验研究;

● 蓝刺头人工栽培试验研究;

● 桦属植物花粉的加工利用研究;

(2)正开展的专题研究

●塞罕坝湿地保护、恢复和生态经济示范工程研究;

●野生动植物资源合理综合利用研究;

●木兰围场野生动物资源恢复示范工程研究;

● 森林草原交错带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趋势;

●塞罕坝野生花卉资源调查及其引种驯化;

● 二色补血草(干枝梅)新品种的研究;

●兴安柏治沙研究;

● 塞罕坝国有林区森林生态恢复机理的研究;

● 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系统。

常规性科研与经常性监测工作由自然保护区为主承担。专题性科研由自然保护区牵头主持,邀请区外有关科研、教学、生产单位研究人员参加。

二、监测项目

在《河北省塞罕坝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工程项目》中,2007年开展的监测项目有:

(1)在10个管理站各建1个气象观测点,各配备1套气象观测仪器,观测记载气象因子,分析气候与生物资源、交错带生态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为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提供基础素材。

(2)在三道河口管理站建1个100m2生态环境定位实验站,完成工程区各种生态因子基础数据采集和普查任务,陆续进行生态效益的定位观测与评价。

(3)在四道沟管理站建1个100m2的小型水文定位监测站,对森林草原交错区水文动态进行长期定位监测。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风俗文化

泰丰湖

塞罕坝的满族、汉族、蒙古族在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蒙古族居住蒙古包。服饰,男女老幼皆穿长袍腰带,穿高腰靴子。饮食以粮、乳、肉、奶茶为主。其中奶豆腐、奶茶、黄油、奶酒最具特色,全羊、手扒肉是招待贵客的宴席,最高礼节是敬献哈达。

祭敖包、草原盛会--那达幕是蒙古族的传统活动和特有的民族风情。每年农历6月13日在塞罕敖包举行祭祀先祖的敖包盛会。祭敖包是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同时举办那达慕,其项目主要有博克(摔跤)、赛马、射箭,还有民族歌舞表演等。

那达慕,蒙古族语意为娱乐游艺,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集会。那达慕始于13世纪初,当时那达慕只举行射箭、赛马或博克的某一种比赛。如今的那达慕除了传统的男儿三艺博克、赛马、射箭比赛之外,还增添了乌兰牧骑文艺演出、放映电影、篝火晚会等等新内容。

酸菜(渍白菜)是塞罕坝满族人在漫长冬季的主菜,特别是白片肉、酸菜、血肠下铜火锅,风味鲜美、独特。在副食上还喜欢自制豆腐、制酒(小烧锅)、制酱,以备平时作菜待人和节日、喜庆、祭祀之用。在招待新亲或年节请客习惯吃八碟八碗或八碟一个火锅。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旅游资源

梨树沟景区较为集中,有的高耸壁立,如滴翠屏;有的清秀迷人,婀娜多姿,如美女沐浴;还有象形石景,如神龟探海等;又如亮兵台景区的孤峰突起,顶部平窄的亮兵台等等,都是本园重要的景素。

园内河道蜿蜓曲折,东部为辽河支流老哈河上游阴河的发源地;西部为滦河支流伊逊河发源地,水流清澈。在河道宽阔,地势低洼处,形成了若干湖沼,星罗棋布,如火泡子、沙仁脑泡子、长腿泡子等,面积约5000公顷,占全园面积的6%,北曼甸林场大冰朗沟及其以下河段形成的长约8公里,宽约2-3公里的沼泽;第三乡林场如意河及其以上形成约长4公里,宽2-3公里的沼泽。水源均较充沛,可能形成大面积水域,用于招引候鸟栖息,供游人泛舟、垂钓和建设水上度假村等用途。本园名泉较多,如一龙泉、二龙泉、塞外第一泉、玉泉溪等等。有些泉水还伴随有美丽的神话传说,

1、七星湖

七星湖

是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新开发的重点旅游景点,位于塞罕坝林场以北三公里处,环抱于青山、绿树和碧水之中。原是七个小湖,远远望去,有如天上北斗七星降落人间,七星湖因此而得名。早在康熙年间就有记载,如今通为一体。七星湖水域深,水面广,湖中多野生鲫鱼。来到七星湖,可乘快艇飞渡于碧波之上,领略坝上的旖旎风光;或荡舟徜徉微澜之中,观赏秀丽景色;晚间若投宿木屋别墅,可于晨间凭栏垂钓。

2、泰丰湖

水面面积300亩,水面平静如镜,清澈见底,在艳阳丽日下,湖光山色,美景如画。尤其在夕阳西下时,游人登上东侧高山俯瞰,泰丰湖如同一柄玉如意镶嵌在塞罕坝的山水之间,西望湖水,满天彩霞染透了湖底,金光灼灼,水天一色。当日落接近远山时,便出现地上、水下各有半轮红日,并逐步向地平线靠拢,天上、水下红光一片,蔚为壮观。传说乾隆当年打猎来到这里,当时他骑马站在东面的山上向这里一望,见这明净的湖面弯弯曲曲好像一个玉如意,于是把这里命名为如意湖又名泰逢湖。这里的北边就是当年康熙平定葛尔丹叛乱的十二座联营。影视剧《新月格格》曾在此拍摄外景。

3、 塞北佛石庙

塞北佛石庙

坐落于北曼甸管理区石庙子景区。石庙由13块削磨见方的石头砌成,座北朝南,高1.96米,面宽1.21米,进深1米。庙顶由一块石头凿成瓦状模样,小巧古朴,别具一格。庙内一尊坐佛像,身披红色袈裟,两小童侍立左右,均是满族官服装束。庙门两旁,镂刻着一副对联,上联是:“清得道千秋不朽”,下联是:“塞北佛万古流芳”,圆拱门上横批是:“英灵千古”。在庙前有一座石碑,因年久风蚀雨剥,字迹已无法辨认了。每年农历六月十三这一天,数以万计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齐聚于此,杀猪宰羊来祭奠塞北佛,并在红布上写下自己的心愿,祈求神灵的保佑。

4、塞罕塔

塞罕塔

位于公园海拔1780米的东坝梁上,占地30亩,距公园入口处仅8公里。景区内有塞罕塔、塞北灵验佛、跑马场、射击场、民族歌舞表演等旅游娱乐项目。塞罕塔塔座高4米,塔身高42.8米,跨度21米,七层八角,仿古建筑。塔内设步行梯和电梯,能同时容纳100人参观游览。它集森林放火了望、生态旅游观光、木兰秋狝再现、佛事陈列、塞外四季摄影等多功能于一体。

5、滦河源头

界河是河北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分界河,此河名“吐力根河”,是蒙语,意为弯曲狭窄。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潺潺,清澈见底,象一条银色的玉带,飘落在塞外森林草原之中。引滦入津工程完工后,时任水利部长的钱正英女士曾到此考察,认定这里是滦河发源的主要河流之一,因此得名“滦河源头”。

6、滑雪

塞罕坝滑雪场是华北最大的天然滑雪场。由法国专家设计的两条拖牵式索道和呈“S”型的滑雪道,如今已建成三十米宽,三千米长的雪道三条,其中坡度在七度左右的一条,供初学者使用;坡度在十五度左右的两条,供掌握一定滑雪技巧者使用。此外,滑雪场内还设置了中高级客房二十余套,并设有乡村火炕。除进行高山滑雪,还可以选择坐马拉雪爬犁、雪地摩托、雪地五彩圈、雪地骑马、白桦林雪地游戏、冬季摄影等其他娱乐项目。

7、漂流

坝上漂流主要在滦河源头上进行,漂流长度约为5公里,平均水深0.5米,适合各年龄段人群。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