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有惊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环保资讯 > 自然生态 > 自然保护区百科 > 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发布日期:2011-05-06  浏览次数:828

分享到:

文章摘要: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西部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地处中国松嫩平原中部。该区北与大安市相邻,南部联接前郭灌区,

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西部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地处中国松嫩平原中部。该区北与大安市相邻,南部联接前郭灌区,西部与乾安县接壤,东邻图门至乌兰浩特公路和长春至白城铁路。查干湖自然保护区主要区域在前郭县境内,局部地带涉及大安市和乾安县界。保护区区域面积为50684hm2,另设外围保护带14666hm2。保护区以半干旱地区湖泊水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珍稀、濒危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目前在保护区栖息繁衍及过往停歇的鸟类共有239种,占吉林省鸟类总数的73%。查干湖地区还是中国东北地区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半岛等地鸟类迁徙重要通道,在珍稀、濒危鸟类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

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保护区位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乾安县及大安市境内,范围在东经124°03′28″—124°30′59″,北纬45°05′42″—45°25′50″之间。

面积:

总面积506.84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155.31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193.34平方公里,实验区面积158.19平方公里。其中:保护区在前郭县境内面积430.3平方公里,占保护区面积的85%;在乾安县境内面积14.04平方公里,占保护区面积的3%;在大安市境内面积62.5平方公里,占保护区面积的12%。设置外围保护地带146.66平方公里。

功能区:

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划定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个功能区。其中:核心区3处(辛甸泡、高家、庙东),面积为155.31平方公里,占保护区面积的31%;缓冲区3处,面积193.34平方公里,占保护区面积38%;其余为实验区,面积为158.19平方公里,占保护区面积的31%。

主要保护对象:

主要保护对象是保护半干旱地区湖泊水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珍稀、濒危鸟类。

气候条件:

气候为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2879.8小时,年平均气温4.5 ℃,无霜期141天,全年有效积温为2916.8℃,年平均降水量450 mm。

周边情况:

保护区周边有五个乡、两个镇、四个场(厂)、二个公司、三十八个自然村屯。主要乡镇、场(厂)有前郭县的长山、穆家,新庙、蒙古屯,乾安县的余城,大安市的大榆树乡(现与海坨乡合并叫海坨乡)、大洼乡等乡镇,以及吉林油田新立采油厂、查干湖渔场、新庙泡渔场。其中,保护区管理局所在的蒙古屯乡集中了查干湖旅游经济开发区、新庙泡渔场、查干湖旅游公司、前郭小油田开发公司等单位。

查干湖自然保护区周围的村屯总人口约24000人,其中,在前郭县境内的人口约为18200人,乾安县境内人口约2300人,大安县境内人口约3700人。

现有基础设施:

建保护区围栏2000延长米,鸟类救护中心1处,大型宣传广告牌5块,保护区界碑100个,轿车1辆、快艇2艘。

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地质地貌

本区地貌主要特征是低平、微波起伏,东南高,西南略高,中央及东北低。查干湖东川头、西川头,青山头一带地势较高,为140~160m。在查干湖附近地势低洼,湖旁残留有二级河流阶地,几个较大的湖泡水位有所差别,也有一些相对高度不超过5m的砂丘。根据成因和形态特征,该区域地貌可划分为冲积湖积平原与河谷冲积平原。冲积湖积平原分布于查干湖湖区低洼处,河谷冲积平原分布于霍林河河谷及嫩江古河道。

(1) 冲积湖积平原

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部分地段为冲积湖积平原,地面高程一般为129~140m,局部140~160m。其中微波状岗地分布于南部和北部,分布面积较大,表层岩性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顾乡屯组黄土状壤土,在查干湖周围多呈现为侵蚀岗地。微倾斜平地分布于西部及南部,表层岩性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顾乡屯组黄土状壤土。湖沼洼地分布于湖泡的周围,呈草原景观,表层岩性为全新统湖沼堆积壤土,盐渍化较发育。

(2) 河谷冲积平原

分布于西部霍林河河谷和嫩江河谷(库里泡),地面高程127~132m,发育有一级阶地和河漫滩,查干湖区为湖沼洼地。表层岩性为全新统冲积壤土、粘土及湖沼堆积的淤泥质土类。

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水文资源

(1)主要河流

a.嫩江

嫩江发源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山脉伊勒呼里山,流经黑龙江、内蒙古、吉林三省(自治区),流域面积2970万hm2,河长1370km,下游河道比降在0.04‰~0.1‰之间。嫩江右岸多支流,左岸支流较少,下游洮儿河、霍林河在吉林省境内汇入嫩江。

b.霍林河

霍林河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后特勒罕山,由西南流向东北,流经霍林郭勒市折向正东,进入科右中旗吐列毛都处与南来的坤都冷河汇合再折向东南,流经白云胡硕、高丽板,流经吉林省通榆县后分为南北两股,分别穿过平齐铁路线桥涵进入大安后又合二为一,水流穿过通让铁路桥涵进入查干湖;当泡子水面增大水量增多时,溢出泡子的水流穿过长白铁路桥涵进入嫩江。霍林河两岸大部分为农牧区,居民点很少,在下游通榆县境内,两岸多波状沙丘,河流穿行于苇塘或沼泽之中,局部河段呈潜流,干涸状态。只有大水年份才能进入到查干湖,所以称霍林河为无尾河。

(2)径流

查干湖湿地位于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地区,年径流量很少,多年平均径流深在5~10mm左右。年径流深变化趋势为区域中部(霍林河流域和洮儿河流域下游)小于8~10mm,逐渐向两侧增大。年径流变差系数在0.8左右。保护区主要水源为引松花江水、周边湖泡来水及区内的天然降水、前郭灌区排水、霍林河来水、深重涝区排水等。湖区多年平均来水量为5.66×108m3,年季变化较大,特别是霍林河干流,在1957~1998年的42年中有连续20年径流接近为零。区域径流可利用水量为3.56×108m3。

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动物资源

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呈现物种多样性、珍稀性及及生境的典型性等重要特征。在保护区栖息繁衍及过往停歇的鸟类共有239种,占全省鸟类总数的73%。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东方白鹳、黑鹳、丹顶鹤、白头鹤、白鹤、金雕、白尾海雕、大鸨等8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大天鹅、白枕鹤、灰鹤、白琵鹭、白额雁、鸳鸯等35种;Ⅰ、Ⅱ级重点保护鸟类共43种。陆上野生动物有狼、狐、貉等25种,两栖爬行类9种,鱼类46种,年产量达5000吨,昆虫446种。查干湖渔场2005年胖头鱼总产量3300吨,占全国同类产品的比例为1.5‰,占吉林省同类产品的18.6%。

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植物资源

(1)水生植物群落

水生植物群落是指生长于湖泊、水库和池塘中的植物群落。吉林省西部的湖泊密集,占全省面积的6%。查干湖是东北地区西部最大的天然湖泊。

a.浮水植物:

这类植物漂浮于水面,根系悬浮于水中或扎于湖底的泥土中,而叶片及花则漂浮于水面之上。最常见的植物有荇菜、浮萍、多根萍、槐叶萍及菱角等。

b.沉水植物:

植物体全部沉于水中,根系固着于水底的泥土中。主要分布于湖泊或池塘的深水区域。最常见的有菹草、金鱼藻、狐尾藻、线叶眼子菜等植物。

(2)沼泽植物群落:

查干湖地区的湿地沼泽可划分为下列植物群落。

a.芦苇-苔草群落:

该植物群落的形成初期以芦苇为主,后有苔草侵入,由于常年积水,植物的种类相对较少,以种子植物为主,伴生有少量的苔藓及蕨类。代表植物有芦苇、小叶章、小白花地榆、苔草、驴蹄草、箭叶蓼等。

b.香蒲-芦苇群落:

该植物群落在查干湖地区较为普遍,主要分布于河滩地,地表长期积水,土壤为腐殖质沼泽土,常见的植物有香蒲属的各种植物,如宽叶香蒲、狭叶香蒲及普氏香蒲等。群落的外貌为绿色,夏秋季节,果穗为褐色,除了香蒲外,芦苇也不少,其他植物有戟叶蓼、箭叶蓼、节蓼及杉叶藻(Hippuris vulgaris)等。

c.踏头沼泽群落:

由于地表季节性积水,形成以塔头苔草(Carex tato)为优势种形成斑点状的,高约25-40cm,直径约50cm的草丘,盖度为90%以上。伴生植物有小叶章、水蓼、狐尾藻等。

d.菖蒲群落:

分布于查干湖附近的河滩洼地和中小河流的旧河道中。群落的地表有薄层的积水,一般水深可达10cm左右,雨季可达30-50cm,土壤以淤泥沼泽土为主。植物种类较为贫乏,菖蒲为建群种,盖度85%左右,伴生植物有苔草、泽芹、水蓼、地瓜儿苗及箭叶蓼等。

e.水稗草群落:

此群落大部分为撂荒的水田和农田,地表土壤的含水量大,但地表无明显的积水,盖度为70%左右。伴生植物有侧莞莎、苔草、千屈菜、狭叶地榆等。

(3)盐碱化草甸:

本地区内的一些地段,因为载畜量过大,因而造成草场严重的退化。地上的植被所剩无几,致使地下的盐碱成分随着地下水分的蒸发而不断上升,在地表面形成“碱斑”俗称叫“碱疤瘌”,一块块的白色,是草原上的“秃疮”。只有一些极耐盐碱的植物才能在上面生长、成活。如剪刀股(西伯利亚蓼)(Polygonum sibiricum)、碱蓬(Suaeda glauca)、碱地肤(Kochia sieversiana )及碱茅(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 )等。

(4)草甸草原:

在查干湖附近地势较高处,季节性的洪水淹不到的地方,常有草原区典型植被的存在。主要代表植物为羊草(Aneurolepidium chinense),为根茎植物,喜生于中性或偏碱性的土壤中,它的适应性强,分布广。伴生植物有拂子茅、细叶地榆、五脉山黧豆(Lathyrus quinquinervus)、水蒿、黄花菜等。

(5)杂类草群落:

主要分布于低海拔的林间空地或谷地的边缘。在草原区形成斑块状的分布,没有明显的优势植物,其中多为双子叶植物,花大,色泽鲜艳,五彩缤纷。俗称为“五花草塘”或“狗肉地”。主要植物有地榆、蚊子草(Filipendula palmata)、风毛菊(Saussurea sp.)、单穗升麻(Cimicifuga simplex)、桔梗、知母(Anemerrhena asphondeloides )、野豌豆等。在查干湖附近地区,开垦的农田,由于耕作数年后,土壤的肥力递减,而当地很少施肥,所以只有弃耕而另开垦新的荒地,土地撂荒后,任凭杂草丛生。旱田里,多半是耕地的农田杂草,如黄蒿、野艾蒿、东北苦菜(Ixeris chinensis subsp. versicolor)、苣荬菜等。在撂荒的水田里生长的多半为水田杂草,如水稗草、千屈菜、牛毛毡苔草及苔草等。

(6)人工植被(农田)群落:

本地区内的低洼地和水源充足的地方常被开垦为水田,种植水稻。岗地或临时性的水淹地,则被开垦为旱田,种植玉米、黄豆及高粱等。查干湖附近多为冲积的沙质土或沼泽土,土质肥沃,种植的庄稼不用施肥或很少施肥。这些田地在年降水量较少时,可以得到较好的收成,一旦雨季洪水泛滥,可能颗粒无收。多年来在湖周围开垦的农田数量很大,主要是旱田或水田开垦。以至使原有的自然植被覆盖率大为减少。

(7)木本植物群落:

在查干湖地区也生有少量的木本植物 ,其中一些杨树及柳树成块状分布,多为人工种植,另有一些树木或灌木为自然生长,如榆树、胡枝子及枸杞等。

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历史变迁

据史料记载,北宋曾公亮主编《武经总要》一书:“鸭子河(松花江)在大水泊之东,黄龙府(农安)之西,是鸭雁生育之处”,“大水泊周围三百里”。可以认为,北宋时查干湖尚未定名,曾公亮主编《武经总要》时,因为不知道查干湖的名字,才说“大水泊”。

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查干湖之名启于明代。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科尔沁东迁”,进驻乌梁海三卫。哈布图"哈萨尔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喇率十万“兀鲁思铁骑”,沿嫩江而下驻牧于一片天赐的大水泊周边,称这个大泊为“拜布勒"查汉"鄂模”。可译为:圆圆圣水母亲湖,简称查干湖。

查干湖保护区在历史上曾存在着广阔的湿地。通过有关部门调查及分析50年代以来航测资料,查干湖保护区湿地,经历了从50年代至70年代末期逐步退化趋于干枯,80年代未期逐步恢复的演化过程。

在50-60年代,区内来水丰富,霍林河道后八方以下、嫩江古河道及查干湖周边等地区均存在着大面积的湿地,初步量算,湿地面积约有2170平方公里(包含低湿草地)。其中查干湖周边湿地面积约有656平方公里,年产鱼在1.0-1.2万吨,芦苇等水生植物生长茂密。野生动物种类繁多。

进入70年代,由于在霍林河上游修建了一些蓄水工程,而洮儿河较小的洪水又被堵截,再加上区域干旱的影响,湿地面积急剧退缩。在70年代初期,查干湖及周边湿地面积退化到231.9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仅有184.20平方公里,芦苇面积约47.70平方公里。但是这一时期,还能出船在湖中捕鱼。

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从1973年至1981年,是查干湖退化最为严重的时期,湖水近于干枯,最小时水面仅剩80平方公里左右,鱼类及依附于湿地其它生物近乎灭绝,湿地主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查干湖一度变成“鱼苇绝迹,盐碱泛起”的灾难湖。

为了尽快复活查干湖湿地,同时也为了改善前郭灌区的排水条件,于1976年9月开始修建了全长53.85km的引松工程。该工程主要是靠自流引第二松花江水入查干湖,设计引水流量90.6 m3/s。由于修建过程中没能达到设计标准,特别是二松引水渠没能开通,再加上引松渠开挖断面不足,该渠只能用于灌区排水,最大输水能力只有52 m3/s,每年引用灌区回归水大约在1.34ⅹ108m3/s,即使这样,也已获得初步成效。

进入80年代中期,在查干湖及周边地区已形成湿地面积51420 hm2。渔业生产形式明显好转,年产鱼稳定在3500吨左右,湖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已有白鹳、丹顶鹤、灰鹤、大天鹅等珍稀鸟类在此栖息,查干湖也被列为吉林省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重点渔业基地。

自80年代中期以来,通过引松,每年约有1.2-1.4亿m3的水注入查干湖;另外,由于查干湖地处低平原河谷地带,一次大的降水也能使湖的水位提高7-10cm;此外,汛期的洮河儿、霍林河的水也直接进入查干湖;当嫩江水位高程超过海拔130m时,洪水经过库里泡穿过长山公路桥涵,从十家子溢流堰和粮店桥两处倒灌查干湖,致使查干湖水位基本保持在130m。

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98年,霍林河、洮尔河及嫩江发生特大洪水,来源于这三条河的三股洪水进入查干湖,湖区水位猛涨,最高时达到132.02m,超过正常水位2.02,约18亿m3的水储存在查干湖湿地,为蓄洪、泄洪,缓减洪峰对下游城乡、农田的威胁发挥了重大作用。

1986年8月2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函(1986)131号文〕批准建立吉林省查干湖自然保护区,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设立吉林省查干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由前郭县政府领导,吉林省环境保护局负责业务指导。

2004年,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了《吉林查干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2007年4月6日,国务院(国办发[2007]20号)正式批准查干湖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