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有惊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环保资讯 > 自然生态 > 自然保护区百科 > 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发布日期:2011-05-06  浏览次数:759

分享到:

文章摘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庄河县境内,面积3575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赤松林、栎林及自然景观。地

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庄河县境内,面积3575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赤松林、栎林及自然景观。地处千山山脉,为长白、华北两大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带,分布有国内独特的三桠钓樟—蒙古栎混交林,高等植物有810种,高等动物有196种,其中鸟类137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金雕、白尾海雕等8种。保护区内山势险峻、峰峦起伏,在头道沟沟口有一岩洞,名为仙人洞,是大连市远郊的一个风景胜地,并分布有大面积的前震旦系假岩溶地貌景观。该区的动植物区系、地质地貌在国内外都有特殊的保护和科研价值。

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基本信息

建立时间:1981年9月经辽宁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占地面积:总面积3575公顷,其中核心区773公顷、缓冲区353公顷、实验区791公顷,其它1658公顷。

环境状况:空气符合国家一级标准,区内河流水质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一类标准。

类别类型:自然生态系统类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保护对象:华北、长白植物区系过渡带生态系统、大面积的天然赤松林、东北地区独有的第四纪冰川残留下的天然亚热带植物以及鸟类等国家和省重点保护动物。

功能区划:保护区区划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个功能区。其中核心区面积789.7公顷,是保护区内原生植被保存最完整的区域,缓冲区876.2公顷,实验区面积1917.8公顷。

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

大连庄河市城北40公里处的仙人洞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22°57′3″,北纬39°58′54″。

地质地貌:

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剥蚀低山,地质构造古老,地貌景观奇特,奇峰怪古林立。地层属华北地层区辽东分区辽南小区。区内裸露的地层主要是元古界前震旦系和部分新生界第四系地层。其中,以前震旦系辽河群的榆树砬子组构成本区地层骨架。山地系由前震旦纪的石英岩、夹绢云母石英片岩和变质砂质岩形成的峰林、山峦、幽谷、岩柱、洞穴、孤石、悬崖地貌景观。区内山高沟深,海拔200~680米,最高峰栗子房岭海拔681米。

土壤

主要以石英岩典型棕壤和石英岩棕壤性土棕壤为主,属于东部森林土壤区域,辽中—华北棕壤、褐土、黑土土区。土壤类型为棕壤土类,亚类以棕壤性土棕壤为主,占总面积60%,只有30%地块为棕壤,还有10%裸岩。土壤质地多为中壤土。土壤呈微酸性,PH值为5.05—6.20,土壤孔隙度为45%—50%,土壤通气性、透水性及持水能力比较协调,具有较高的肥力水平,有利于林木生长。

气候:

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南濒黄海,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多为东南风,冬季多为西北风,寒潮侵袭时有严寒,春秋两季气候凉爽。四季温和,雨热同季,光照和降雨集中,并具有一定海洋性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8.7摄氏度,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6.0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25.2摄氏度;无霜期181.9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323.5小时;年均相对湿度69%;平均风速2.9米/秒。

水文:

莫纳河、小峪河流经保护区,区内近百条沟岔又与两水相连,形成众多的林间小溪。保护区内有庄河水系和英那河水系,境内集水面积20.5KM2。年平均径流总量11326万m3,河流水质清澈见底,水质甘甜,PH值为6.6—6.9,总硬度11.4—11.5,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是大连市城市用水的源头。地下水类型以第四纪松散岩层孔隙水为主,伴有少量的基层裂隙水,泉多为下降泉,单泉涌水量一般在40吨/日。

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历史文化

龙华山

龙华山,又叫天台山,古称小华山,海拔561.2米。山势峭丽,古松竞奇。在龙华山天台峰前,半山腰悬崖间有一大洞,传说早先洞口石壁上刻有“藏君洞”三个大字,石壁上还刻有:“薛仁贵征辽东,因一时失利,曾藏身于此洞。故名。”明初高僧宏真来到这里,改“藏君洞”为“般若洞”。因宏真在此修炼成仙,所以当地人又把般若洞改称仙人洞。洞有上口和下口,下口处有两眼“龙泉”,常年不枯,泉边有一棵400多年的银杏树,至今仍枝繁叶茂。

上洞口内地面较宽阔,东西长约25米,南北宽约25米,高约20米。天元二十年(公元1397年),宏真用多年化缘积攒的钱在般若洞上洞口内建了一座庙。三间大佛殿,中间是释迦牟尼佛,东间是宝幢王佛,西间是弥勒尊佛。两侧是十八罗汉。东厢房三间,是禅堂。门东修了一座钟楼,门西台上修了一座望海楼,这座望海楼是宏真怀念师父的地方。从上洞门外往前走几步就是悬崖峭壁,为了防止意外,砌了一道石墙。因庙宇建在仙人洞上洞口内,所以当地人又称其为仙人洞上庙。可惜,“文化大革命”期间,上庙内的文化古迹遭到了严重破坏。仙人洞下庙,原名“圣水寺”,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观院内建了一处碑林院,汇集了历代重修庙宇的石碑和为历代贞妇烈女所立的贞节碑数十座。1985年又整修了仙人洞。

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资源状况

1、植物资源:

赤松麻栎林

本区属长白、华北两大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带,特种具有地带多样性特点。保护区有高等植物810种,其中木本178种、草本632种。主要乔木树种有赤松、红松、黑松、麻栎、蒙古栎、糠椴、黄檗、花曲柳、核桃楸、槭树等。顶极植被为赤松、麻栎混交林。区内有大面积的天然赤松林和10种栎树,如麻栎、辽东栎、栓皮栎、蒙古栎等。保护区灌木种类也很多。东北地区独有的第四纪冰川残留下的天然亚热带植物十几种,如海州常山、三亚钓樟等、三亚钓樟,是我国樟科植物分布的最北限,十分珍贵。区内生长的野栗子树十分罕见。

人参

保护区拥有目前亚洲面积最大的赤松—栎林顶级植物群落,天然赤松林达234.1公顷。据保守估算,这里至少生长着14万株赤松。工作人员已经在洪真营附近发现了10多株树龄在160岁以上的赤松。多年来,工作人员有意地保护了危害赤松生长的松干蚧的天敌,维持了良好的生态平衡。

赤松是寒温带植物,阳性树种,能抗风,生命力强,喜生于干燥的山坡和贫瘠的土地上。工作人员刘子江介绍说,赤松主要分布在亚洲日本海沿岸、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如今,胶东半岛大面积连片的天然赤松林已经所剩不多。因为在上世纪70年代,胶东半岛的赤松遭受到松干蚧的破坏。在日本,赤松有较大面积的分布,但多为五六十年代人工栽种。仙人洞自然保护区内的赤松林是亚洲天然赤松古树群,得到了日本植物学家的承认。

在这片赤松古树群中,还隐藏着许多“名木”。在这里,很容易发现在北方少见的亚热带或热带亲缘植物。它们不仅占有相当的空间,而且,在某些地段构成了层片群落,如:北五味子、盐肤木、白檀、海州常山、蓝果紫珠。据此,有植物学家称,这里是亚热带植物的最北分布地。在混交林中还生长着人参、天麻、龙胆等名贵中药材。保护区内国家保护植物一级有人参;三级有核桃楸、黄檗、天麻等。此外还有多种真菌如:木耳、灵芝、榛蘑等。

2、动物资源:

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脊椎动物19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8种、省重点保护动物51种;鸟类130多种;昆虫940种。国家保护动物有白尾海雕、金雕、中华秋沙鸭、白鹤、秃鹫等22种。杂色山雀除台湾和辽宁的桓仁有分布外,仅在此区有分布,是典型的东北动物区稀有鸟类。

3、综合价值:

(1)科研价值, 保护区保存完整的特定森林生态系统对研究亚热带物种的保护、赤松柞树混交林演替规律、东北红豆杉(紫杉)繁育以及森林松干蚧、白蛾等病虫害的防治具有极高的价值;保护区丰富的生物资源使其成为东北地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教学、考察、实习和科研基地。

(2)经济价值,自然保护区教学考察、外围地带开展的山水风光旅游活动可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3)环境价值,保存了大面积的天然赤松林、东北地区独有的第四纪冰川残留下的天然亚热带植物;清澈碧绿、水质优良、长年不断流的英那河、小峪河流经保护区,河岸由石英岩、石英夹绢云母岩、变质沙岩构成的奇峰怪石,形成了有“小桂林”之美称的冰峪山水风光,具有极高的环境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管理状况

1981年9月,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辽宁省仙人洞自然保护区。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5年9月,大连市编委批准成立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为大连市林业局所属正处级事业单位。1999年4月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统一管理、经营区内旅游业务。2000年1月,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将保护区所在地仙人洞镇划归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加挂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牌子。2002年9月,仙人洞镇从保护区分离出来,并成立了冰峪省级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正科级事业单位),统一经营、管理保护区内的旅游业务,隶属于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领导。

保护区管理处现有职工128人。保护区内设办公室、保护科、计财科、开发科、一个森林派出所,另有2个护林总站、6个护林分站、1个旅游开发公司。建区以来基础建设投入800多万元。

主要问题: (1)资金不足。(2)妥善处理好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保持现存良好的生态环境。

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旅游资源

保护区山峦气势磅礴,特别是小峪河两侧的山峰,如刀削斧劈一般拔地而起,山势极为险要。群山中还点缀有许多岩柱、岩墙、岩壁、石林等奇岩耸立。区内水原溪泉众多,形成众多林间小溪,有的形成瀑布。区内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山泉,矿泉,含有对人体有益的23种微量元素。仙人洞奇特的地貌景观,地质构造古老,有震旦纪的石英石、夹绢云石英片岩和变质砂岩形成的假岩溶地貌,构成的奇峰怪石,千姿百态,大小溶洞40多处。被列为大连市五大风景点之一。

怪石

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由仙人洞向东去,登高数十米,便是天台峰的“天上天”。立足山巅,纵目远眺,近山远峰、浅滩深壑,尽收眼底。 走下天台峰,越过一块块荒弃的梯田——当年仙人洞僧道的口粮田,便进入了东西与南北交叉的蜿蜒的峡谷。陡峻的山崖上宛如神工斧凿般的嶙峋怪石,姿态各异。仙人洞一带的奇峰胜景大都荟萃于此,“猛虎听经”形象逼真;“塔石雄狮”高大雄伟;“龙泉飞瀑”涤滤清心;“石林峪”玲珑剔透。有一块斜立于水面的石壁,仿佛一叶逆流而进的孤帆;有一怪石似秀才捧书看榜,观而不语;有的如顶盔披甲的古代将军,正在指挥士兵爬山攻坚。至于有的似毛牛赶象,有的像立马腾空,有的如猛虎过岗,形似雄鹰、猿猴、骆驼等飞禽走兽模样的奇石不胜枚举。

小峪河谷

位于龙华山北,河谷狭长幽深曲折,河水清柔平静而湍急;两岸峭壁绵亘秀绝,奇峰怪石耸峙嶙峋;崖上岩松多姿,崖下碧潭珠联。藤葛攀援缠绕,处处野趣横生。邃谷重重,景点繁多。“苍天舒”天光水色交相辉映;“宏真茔”古风尚存雅气犹在;“虎回头”居高临下气势逼人;“朝天阙”神蛙拜天神态自然;“别有天”巨獒守灵岩,雄狮望日月惊险雄奇;“醉佛”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世界殊”、“母子情峰”、“神女峰”、“灵秀峰”、“女娲峰”、“灵隐洞”妙境无穷;“大观门”自然造型宏伟,气势磅礴;“群仙居”、“罗汉聚会”神态各异。

英纳河谷

英纳河

位于景区北端,是冰峪风景区最雄伟壮观之处。英纳河源远流长贯穿其中。清澈见底的碧潭,飘飘洒洒淌银泻玉。绿树掩映着村舍茅屋,山间禽飞鸟唱,蛙鼓蝉鸣,恰如绝妙的山水画,动人的田园诗。

云水渡

英纳河谷的东端,奇峰碧水风景如画。传说早先有两条龙因犯天条,玉皇大帝派杨二郎赶山将它们压在这里,后来劫数届满,玉皇大帝命巨灵神来开山,把它们救出,但罚其在这里冲刷河道。成功之后,在大水倾泻于东南,云雾潮涌向西北的巨灵神带它们从这里升天,所以,这里叫“云水渡”。

双龙会

由“云水渡”沿英纳河谷西行,在英纳河与小峪河汇合处,便是“双龙会”。人们说在“云水渡”升天的两条龙在这里相会,“双龙会”由此得名。 这里景观众多传说优美。“月剑潭”、“日槊潭”、“中流砥柱”、“龙门潭”、“万寿叶石”、“镇山老石人”、“碑石” (又叫银汞洞)等。

冰峪沟

由“双龙会”沿英纳河谷西行不远,便到了被誉为“辽南小桂林”的冰峪沟。据传说,唐朝李世民东征辽东时路过此地,时值阳春三月,沟外青山吐翠春光艳,沟里冰封雪飘彻骨寒。沟口狭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太宗见此奇景大喜,即兴命名此地为“冰峪”,又称“兵御沟”。冰峪沟是整个冰峪风景区的中心,这里九曲十八弯的小河流水分外清澈,这里的山峰千姿百态各具丰姿,这里的岩溶景观姿态各异:有的似神翁骑鹤,有的似虎非虎,有的似玉女腾云,有的似卧狮长啸。

沿着英纳河谷继续西行。“乐游源”、“拦马墙”、“天然大盆景”、“金雕石”、“猪驮龟”、“九叠飞瀑”、“铁壁清流”、“天壁峰”、“腾龙涧”、“静心湖”、“云盘谷”、“渔樵石”。

清代护林碑

护林碑碑文上刻着:“合会四方旗民亲友等知悉:因林少人多,故立此约……一有放野场者,罚钱四十吊;一有招留外人放野场罚钱八十吊;一有留外人割柴者,罚钱二十吊。有放荒火者,罚钱十吊……如不交钱,谴乡保送官纠治。罚款入会公用……”碑文的落款为“光绪十三年三月初三日,合会等仝立。”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