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有惊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环保资讯 > 自然生态 > 自然保护区百科 >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发布日期:2011-05-06  浏览次数:729

分享到:

文章摘要: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兴隆山山门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兰州市东南公里的榆中县境内,是国家“AAAA”级旅游胜地。起伏的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兴隆山山门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兰州市东南公里的榆中县境内,是国家“AAAA”级旅游胜地。起伏的山峦与敦厚的森林植被构成了兴隆山壮阔美丽的图景。在海拔2000-3000米的黄土高原上,只有少数较高的岛状石质山地还残留一些森林,兴隆山云杉林即是其中之一。高等植物有500多种,乔木、灌木、草、植物都有分布。区内有金钱豹、猞猁、鹰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简介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秋景

起伏的山峦与敦厚的森林植被构成了兴隆山壮阔美丽的图景。该山虽高不及峨嵋,名不及泰山,但确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青城之幽。其雄,在于千嶂逶迤、势若奔腾;其险,在于峰巅路转、塔悬道奇;其幽,在于林木葱茏、四季常青。在一片绿海碧涛之中,著名的兴龙山景区、栖云山景区、马衔山景区、官滩沟景区、及三十余处景点,宛如玛瑙镶嵌在翠玉之上,光彩夺目。这既是大自然赐于人世间的游览胜景,也反映了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能和创造精神。兴隆山风景如画、气候怡人,这里奇峰叠翠、飞泉流湍、森林苍郁、风景旖旎。暖春翠峰耸立;盛夏白云飘渺;仲秋万紫千红;初冬苍翠如黛。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风光,使兴隆山成为人们理想的旅游避暑首选胜地。著名景点有:滴泪泉、关圣殿、圣母殿、喜松亭、眺远亭、三官阁、太白泉、混元阁、朝元观、成吉思汗文物陈列馆、蒋氏行宫等。

  

兴隆胜境历史悠久,据载,早在西周时,就有人隐居修行。至唐、宋,这里更是殿宇富丽,称“洞天福地”。清乾隆年间,山西曲沃人刘一明(道号悟元子)苦修三十余年,起造建筑七十余座,著书三十余部,为研究医学、道教历史留下了珍贵的文献。一代天娇成吉思汗与西夏交兵,曾在这里施展过雄才大略。1939年至1949年,成吉思汗棂棺从内蒙迁陈兴隆山达十年之久。明崇祯二年,李自成于这里揭竿起义。清陕甘总督左宗棠,魏光焘等人,民国时期蒋介石、于右仁、张治中等人也曾来山观光。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陈毅、叶剑英、胡耀邦、赵紫阳、杨静仁、王兆国、邓宝珊、朱穆之等也曾留下足迹。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历史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兴隆山以推广道教著称。相传此山以东1公里有座云盘山,那里曾是轩辕黄帝羽化升天的地方。人们为了祭奠黄帝,决定在云盘山建道观,不料夜间有神狐将五色道旗衔至兴隆山,于是便易地而建。兴隆山也由此披上一层神秘色彩。大约到明代中后期,这里就有庙宇建筑,至清顺治、道光及光绪年间达到72座,主要分布于三峰之上。

庙建以主峰最为集中。沿其东坡拾阶而上,三座双层灵官楼因地势而建。穿过两层门洞,再沿南侧绝壁边缘踏着石板路可直达主庙祖师宫山门下。沿途有关帝庙、药王(孙思邈)洞、三官庙、林公寺等,布局错落有致,各有风姿。然后踩极陡极险的33级台阶上至大殿正门,“兴隆宝山”四个大字赫然入目。跨入山门,中为祖师殿,左有百子阁、释加牟尼殿,右有菩萨殿。

建筑多为砖石砖木结构,檐角飞翅,脊兽望空,古朴典雅而又肃穆森然。东峰供十殿阎君,峰顶为魁星庙,庙基突兀,七棵百年古松迎风傲立,百里可眺。西峰供玉皇大帝、龙王、马王、牛王、城隍、土地诸神,庙林相映,颇为壮观。庙内塑像壁画,无不神采奕奕,生动逼真,令人叹为观止。

1935年10月15日,红一方面军一部自河连湾分路东进至兴隆山,叶剑英、邓发、张经武等领导同志曾在神龛下过夜,司令部及电台工作人员的办公室就设于祖师殿内。兴隆山是红军长征在甘肃境风的最后一处宿营地。 

1959年3月,县办国营四合原林场在山上建立,这里的绿化状况有了新的保障。1967年秋,兴隆山曾惨遭“文革”破坏,许多庙宇被毁。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和红军长征纪念地,1981年,兴隆山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恢复庙会。1982年春,环县人民政府出资1万元并指示县文化馆对所余庙建进行了维修加固。后经逐年建设,18座庙宇得到修复,封山绿化进程明显加快。1999年,甘肃省林业厅批准兴隆山为国家森林公园。之后,四合原乡党委、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及时成立了兴隆山管理委员会,规划公园建设范围1万亩,确定以兴隆山为中心3万亩区域为生态建设示范区,新植油松侧柏1500亩,其它林木1.1万亩,使公园有林面积达到2.5万亩,林区比原来扩大4倍。

2001年兴隆山方圆10平方公里植被茂盛,一片葱茏。耿湾至兴隆山三级砂石公路开通,现柏油罩面工程也已立项待建。未来的兴隆山,将进一步走向兴隆,成为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于一体,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度假、避署、旅游胜地。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景点介绍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龙桥

云龙桥

云龙桥是一座画廊式木拱桥,桥身为木体弓形,精巧玲珑,似彩虹跨越山涧。桥身长155米,宽3米,桥上设廊7间,桥的两头各有一阁,是歇山顶四角飞檐的建筑。廊内雕梁画栋,廊顶覆盖琉璃瓦。按道家的义理,“龙腾云,云从龙”,这座桥使栖云、兴龙两峰贯通一气,所以叫做“云龙桥”。桥头篆刻着一副醒目的对联:“云比泰山多,霖雨苍生仙人悦;龙入沧海外,扑峦翠霭灵气来。”

关于这座桥,还有一段传说:清乾隆年间,道士刘一明云游到此,被山中的美景吸引住了。同时他又看到,经明末战乱之后,山里的香客已经绝迹,只留下寂静的空山。谷内原有一座卧桥,当时已被洪水冲毁,只剩下两个桥墩。刘一明触景生情,无限感伤,立志要把此山修整一番,恢复“兴隆”胜迹。于是他行医治病,为兴隆山募集资金。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山上修建了百十座殿阁亭楼,还架起了一座宏伟的木拱桥,当时取名“迎善桥”,意思是迎接八方的善士。从此,兴隆山的香火四季不衰。后来山洪暴发,桥又被冲跨,刘一明非常惋惜,束手无策。他有一个徒弟叫唐童,一天在边采药,见有人落水,便不顾一切地下水搭救,救上岸一看,是个又瞎又聋的老婆婆。唐童没有嫌弃老人,而是替她换好衣裳,找来许多食物给她吃。老婆婆觉得唐童善良,就送给他一根三寸长的麦秸,说遇到河流挡路,它可以当桥。唐童接过麦秸,正要道谢,老婆婆忽然不见了。唐童想验证老婆婆的话,来到河边,把麦秸放在河上,转眼间就成了一座精美的桥。从此,这座桥再也没有被洪水冲跨过。

这里的桥最初建于乾隆二十八年,即公元1763年,多次毁坏又重修。光绪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900年,甘肃布政使岑春煊拨银重建,知县陈昌把它改名为“云龙桥”。云龙桥是兴隆山古建筑之一,也是兴隆山的标志之一,列入省级文物保护。1981年,政府拨款进行改建,因为当时桥身已经倾斜。1985年,兰州市园林局重新彩绘此桥,将陈昌所题的对联删字后,由甘肃书法协会副会长赵正书写,悬在亭前。

大佛殿

大佛殿中间有大殿三间,两旁各有配殿两间。斗拱重檐,雕梁画栋,均以蓝、绿、红三色相间彩绘,庄严肃目。殿前三株云杉挺拔高大,院内有蒙古包五顶。大殿上方“大雄宝殿”四个字是赵朴初的手笔。正殿里供奉着三方佛,中间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左边是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释迦牟尼前面就是赫赫有名的马背天骄元太祖“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蒙古语,意思是“像大海一样伟大的领袖”。大殿内的塑像,泥身金妆,线条流畅,形象逼真,是甘肃平凉艺人的杰作。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戎马一生的铁骑将军,英勇善战的民族英雄。他高超的用兵策略和显赫的一代武功,威震欧亚,功泽华夏。在中国的战略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为中华民族争了气,壮了胆。不愧为“民族精英”的称号。一九三九年,成陵文物为避免日军劫掠,民国政府应伊克昭盟盟长的请求,决定迅速西迁,并委托邓宝珊、高双成、何兆国等高级官员组成迁陵专使。五月十七日,根据历史学家的建议,尊重成吉思汗生前1226年攻打西夏时曾在兴隆山屯兵、整军、疗养的前因,决定将成吉思汗灵迁往甘肃兴隆山。为了纪念成吉思汗灵榇在兴隆山暂厝十年的历史,以其在中国历史上起到的作用,1987年兰州市人民政府和榆中县人民政府投资四十二万元重建大佛殿,榆中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得元同县外事旅游局局长单进仓专程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协商,并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联系,将在伊金霍洛安放的成吉思汗、忽兰哈敦的灵榇及其遗物苏律定、宝剑和马鞍进行复制,得到协助和支持。经过一年的共同筹备,终于在兴隆山大佛殿成立“成吉思汗文物陈列馆”,使历史的一幕得已在现。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蒋介石官邸

一九四二年国民党甘肃省政府为迎接蒋介石来兰,抽调了专门的工程设计人员,在此修建了一所小巧玲珑、结构独特、庄严深邃的小别墅。这就是有名的蒋氏行宫。一楼设有客厅、候见室、侍从室、会议室;二楼有会议室、机要室、卧室、化妆室和卫生间。一九四三年八月,蒋介石、宋美龄和机要秘书陈布雷等一行人马都住在这里六日。每天会后饭余,蒋介石拄拐杖、偕夫人在附近散步,或乘滑竿上山游览。在这里,蒋介石主持召开了西北军政会议。会上,他部署兵力围剿陕甘宁边区,妄图一举消灭中共中央,可一年之后,他却带着国民党败退到了台湾孤岛。兴隆山的仙风灵气,也保佑不了行将失败的人物。

滑索

兴隆山滑索总投资三十五万元,巧妙地利用了东、西山景区的自然落差,为滑索滑行提供了原动力,简称“飞降”“空中飞人”等,跨度三百三十五米,落差二十六米,从高山滑下,仿佛骑在凤凰顶背上,腾云驾雾般的伴着风声,松涛声,让您真正体验一下久违的潇洒与刺激,舒心与惬意,让您在香美迷人的美景中轻松品味“飞”的感觉!

马衔山旅游小区

马衔山旅游小区地处兴隆山南侧呈西北、东南走向,面积为398公顷,最高海拔3670米,山顶如平川,宽约8—10公里,长约40—50公里。马衔山以高山寒带冻土地貌为主要景观特征,高耸的地势和严寒的气候条件,使马衔山的地貌景物与兴隆山截然不同,而与号称地球三极的青藏高原极为相似。马衔山地貌景物奇特,既有冻丘地貌,又有古冰缘遗迹,是考察冰川冻土地貌的重要地点。马衔山气候、植被垂直性分布非常明显,既有原始森林,又有高山草甸,每年盛夏可见到山顶白雪飘、山腰百花艳、山下绿波荡的奇妙景观,真可谓“一日历四季,十里不同天”。马衔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留传有大石马、小石马、石棺材、金龙池等民间传说。据《榆中县志》记载:唐代《故交河郡夫人慕容氏墓志序》中称马衔山为“薄寒山”;宋、明称“马御山”;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肃庄王朱将“马衔山”辟作避暑山庄;清代称“马寒山”,以“寒山积雪”列入榆中八景;民国年间改称“马衔山”,沿用至今。

官滩沟

官滩沟旅游区属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兰州市东南25公里处的和平镇境内,面积为342公顷。是以森林自然生态为主的新型旅游区。官滩沟系明代肃王牧马场旧址,旧称“肃府官滩”,现留有“牧马官滩”界牌一座。区内两山夹一沟谷,幽谷旁通。山形虽无兴隆山之峻奇,但充满山林野趣,进入官滩沟使人感觉到满目青翠,明朗开阔。区内森林覆盖率达86.2%,随着海拔的升高,依次出现人工针叶林,次生阔叶混交林和高山灌丛。乔、灌草错落有致,季相色彩变化丰富,森林环境绚丽多彩,十分宜人。谷内溪水清澈,终年不断,为优质矿泉水,现已被开发利用。从峡谷中潺潺流出的山泉如丝如链,汇聚滴水崖,形成别具特色的滴水崖瀑布,令游人留连忘返。官滩沟山势平缓,风景秀丽。春天林木青翠,春光融融;盛夏万木争荣,百花盛开;金秋景色绚丽,满山红遍。给人以恬静、舒盈、清新的自然享受。官滩沟的风景林主要为杨桦林和灌木林,树种组成分别为山杨、白桦、辽东栎和栒子、沙棘、黄蔷薇等。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自然概况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秋红叶

地理位置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地处东经103°50′-104°10′,北纬35°38′-35°58。坐落在榆中县西南隅,南靠临洮,东临定西,西北与兰州毗邻,属祁连山的东延余脉。保护区总面积约33301公顷,占榆中县总土地面积的10.1%。

地形地貌

保护区山脉系祁连山山系东延部分,由马衔山系的高中山群所组成,主要山脉有马衔山、兴隆山和栖云山。马衔山与兴隆山南北对峙呈马鞍形,兴隆山、栖云山两座主峰由马衔山分支曲折而来。山体长约37公里,宽约17公里,山势走向呈西北西东南南,地势南高北低,海拔在2000——3600米之间,马衔山主峰海拔3670.3米,比高为500——1000米之间,是黄土高原范围内唯一超过3600米的高峰。山体过境后,向东延伸终止于海浩瀚的黄土丘陵。在大地构造上是介于秦岭地槽系和祁连山地槽系之间的秦祁台块上的孤岛状的石质山地,次级构造单元为青石岭──马衔山横断带的马衔山褶穹和兴隆山褶凹,本山地自寒武纪前隆起,经过加里东、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等新老造山运动的影响,到了第四纪初才形成基本的山脉水系。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山地因受造山运动的显著抬升和切割作用,主体复式向斜多呈V型的陡壁深谷,沟谷纵横,河床比降较大多跌水,山脊呈波状起伏,坡度多在30度以上,地形呈齿状。山体两侧与黄土高原镶嵌,多为黄土剥蚀地貌,主要地形形态有高山深谷,土石山梁峁。

气象

保护区地处东亚大陆内地,按全国自然区划气候分类为东部季风区,大陆性气候显著,属高寒半湿润性多雨气候。主要特征表现为四季分明,水热同季。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昼热夜凉,初夏干旱,盛夏多雨;初秋阴雨稍多,深秋凉爽少雨;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3─7℃,其中最高(7月)为13─18℃,最低(1月)为零下8─9℃;活动积温为1800─2800℃;年降水量450─622mm,有效降水量340─520mm,降水频率不均匀,多集中在7、8、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5%左右,在山地增雨作用下,一般海拔每升高100m降水量约增27mm。马衔山主峰年降水量可达800mm;无霜期70─130天,平均103天。林区年平均温度4.1℃;平均降雨量621.6mm;平均蒸发量918.6mm,为年降水量的1.5倍;相对湿度68%,≧10℃积温1577.5℃;平均无霜期110天左右;干燥度0.65;冻土深度平均为120cm,极端最大150cm。主要灾害性天气是干旱。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