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有惊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环保资讯 > 自然生态 > 自然保护区百科 > 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发布日期:2011-05-06  浏览次数:575

分享到:

文章摘要:小陇山自然保护区小陇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东与陕西的陇县、宝鸡相连,南与凤县、留坝县、略阳县接壤,西与甘肃的岷县

小陇山自然保护区

小陇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东与陕西的陇县、宝鸡相连,南与凤县、留坝县、略阳县接壤,西与甘肃的岷县、宕昌县相邻,北以天水市张家川县为界。地理坐标为东经106°13′10″~106°33′06″,北纬33°35′12″~33°45′11″,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31938hm²,核心区面积10256hm2,缓冲区面积10158hm2,实验区面积11524hm2。1982年11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头二三滩自然保护区,2006年2月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将头二三滩自然保护区更名为小陇山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有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地区原始森林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生物多样性和特殊的自然地理景观。

小陇山自然保护区 - 简介

小陇山自然保护区

小陇山地处甘肃省的东南部,东与陕西的陇县、宝鸡相连,南与凤县、留坝县、略阳县接壤,西与甘肃的岷县、宕昌县相邻,北以天水市张家川县为界。地理坐标为东经106°13′10″~106°33′06″,北纬33°35′12″~33°45′11″,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31938hm²,核心区面积10256hm2,缓冲区面积10158hm2,实验区面积11524hm2。小陇山林业实验局经营面积83万公顷,是中国4600多个国有林场中最大的国有林场群;下设21个国有林场。小陇山自然保护区有嘉陵江及其支流东沟河、瓦窑沟、云鳧河、陈家沟等,水系呈辐散状分布,最后向西和西北汇集,注入嘉陵江。其中嘉陵江是保护区最大的过境河流,干流流经保护区西缘。年径流总量8.4×107立方米,年平均流量51.68立方米/秒,最大流量9800立方米/秒(1981年),流域平均径流深297.6毫米。据专家考察每公顷有林地涵养水分比同面积裸露地多1322立方米,减少水土流失180立方米。尤其是大面积的生态公益林,发挥了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的特殊功能。

小陇山林业实验局经过40多年的经营实验,活立木蓄积量由1985年的2405.95m3万增长到目前的2966.4m3万,森林覆盖率由44.8%增加到57.2%,森林资源实现双增长,先后开展科学实验研究60多项。

1998年9月,甘肃省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停止国有天然林采伐的决定》,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及时将706625hm2林地区划为重点生态保护区。天保工程实施后,小陇山林业实验局的中心工作由次生林综合培育转向天然林保护,他们在林区实施禁伐、禁运、禁采,每年少消耗活立木蓄积量60万立方米。目前,林区活立木蓄积量已达300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超过61%。长江上游的绿色屏障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省东南部,徽县、两当县的交界处,总面积31938公顷。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前身是“天水头二三滩省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其升格为“甘肃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隶属省林业厅管辖。处于长江支流嘉陵江上游的小陇山自然保护区,对加强长江上游的水源涵养、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具有深远意义。

小陇山自然保护区

近年来,小陇山自然保护区通过强化资源管护,科学区划生态公益林,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取得连续多年无森林火灾,无发生重大破坏生物资源的好成绩。良好的管护,再生资源的扩大增长,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的迅速增长,实现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了使森林资源得到更为有效保护,提高林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005年7月,国家林业局批准了小陇山林业实验局为“国家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试验示范点”项目。

目前,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已建成麦积、小陇山两个国家森林公园和3个省级森林公园。2005年,森林旅游人数达30万人次,麦积国家森林公园收入超过200万元。地处秦岭山脉西段及嘉陵江上游,为亚热带过渡地区原始森林生态系统的小陇山自然保护区,2006年由省级晋升为国家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31938公顷,是集动植物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水源涵养地保护为一体的自然保护区。区内植物种类多达2800多种,野生动物近400种。动植物区系分布呈现特殊的生物区系交汇系、组成成份的复杂性和古老孑遗性。保护区对改善中国西部地区环境状况,提高嘉陵江上游水源涵养具有非常重要。

小陇山自然保护区 - 生物资源

保护区处于中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的分界线上,

小陇山自然保护区

属于暖温带南部落叶栎林亚地带和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的交汇带。小陇山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高,天然林比重较大,现有林地面积28723.2立方米,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9.93%,森林覆盖率为80%。保护区内原生性森林群落总面积10827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3.9%。保护区活立木总蓄积量1658969立方米,其中原生性森林的活立木蓄积861005立方米,占总蓄积量的51.9%,比重较高。

保护区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已查明的高等维管束植物有138科590属1314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4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种类有红豆杉和银杏2种;国家II级保护种类12种。区内有裸子植物6科12属18种、被子植物117科549属1240种、蕨类植物有15科29属5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红豆杉、银杏2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秦岭冷杉、大果青杄、巴山榧树、厚朴、水青树、油樟、水曲柳、野大豆、杜仲、山白树、星叶草、胡桃12种。区内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扭角羚、林麝、云豹、豹、金雕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黑熊、豺、鬣羚、斑羚等28种。

亚热带过渡地区保存最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地区,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和暖温带的过渡带,为南北气候的分水岭。另外,这里还处于中国动物区系分界线,东洋界和古北界物种在此相互渗透分布并以此为过渡带进行南北扩散,过渡性非常明显。保护区内自然环境原始、独特,物种古老珍稀,生物多样性典型、丰富。小陇山还是中国羚牛秦岭亚种的最西分布区和甘肃省境内羚牛秦岭亚种的最大分布区。

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物种丰富,分布有脊椎动物30目、76科、317种,昆虫14目153科1611种。分布在保护区内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33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羚牛秦岭亚种、林麝、云豹、豹、金雕等5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如鸢、红隼、红角、大灵猫、猕猴、黑熊、斑羚等28种。保护区内动植物种类丰富多样,区系交错汇集,是甘肃省和秦岭地区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十一个重点地区之一,还是世界上所确定的植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国内外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影响。随着保护区工作的不断深入,科研考察的范围逐渐扩大,再加上小陇山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名符其实的动植物基因宝库。

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生态旅游就是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使旅游者享受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美好生活的一种休闲方式。小陇山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为80%,原生性森林群落更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3.9%,物种资源丰富,景观多姿多彩。又因森林具有吸碳吐氧、阻风绝尘、降解噪声、净化水质、调节气温等功能,所以小陇山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具有绝佳优势地位。

小陇山自然保护区 - 管理状况

小陇山保护区成立来始终按照“严格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的方针,

小陇山自然保护区

全局干部职工本着“团结务实、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紧紧围绕“抓基础、树形象、重保护、求发展、尊科学、重统筹”的总体思路,以踏实的作风,扎实的工作,绘制着保护区的宏伟蓝图。一是组建单位、配备人员、健全制度。组建局机关各科室,完成定岗及人员配置;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及工作目标责任,坚持用制度管事,用规章管人,使日常工作、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有章可循,使保护区的各项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二是重人才,以人为本。经过认真选拔,将一些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优秀人才选拔了到了四科一室和两个保护站的管理岗位上来,从而形成了一支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干部队伍,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抓项目求发展。积极争取项目,以求得保护区的发展。目前局争取得到国家林业局一期工程建设,并完成了《甘肃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初步设计》,保护区能力建设。另外在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公益林造林项目方面积极争取,为使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谋求项目。

小陇山自然保护区

四是学习考察,开阔眼界启迪思路。为了学习借鉴好经验、好办法,使保护区少走弯路,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的目标,保护区管理局先后组织有关业务人员考察和学习。深入林区,现场观模,学习兄弟单位的资源保护、科研管理、护林防火、保护站建设等管理经验。通过考察学习,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为局今后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重视科研。保护区管理局根据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按资源优势选择确定科研项目。组织完成了《甘肃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羚牛生境保护措施模式研究》、《甘肃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清树的发展模式研究》和《甘肃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简介》等报告的研究,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和考察工作搭起交流的平台,同时也为中国大、中专院校的实习调查铺垫了极为坚实的阶梯。

六是抓学习强素质。局领导始终把学习作为工作与实践的第一要务,一年来始终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要求,狠抓职工干部自身建设,一是抓学习、提素质,适应新工作。局工作人员来自不同的岗位和行业,对保护区和实地情况不熟,要通过实地调查和学习,掌握新情况,熟悉新环境,适应新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参与保护区建设的本领。二是加强自身修养,搞好团结协作。全局工作人员身处对新环境、面对新工作,要牢固树立积极主动,苦练实干的意识;事无巨细,身先士卒的态度和团结共事,公道正派的良好作风。

小陇山自然保护区 - 旅游资源

根据自身优势,

小陇山自然保护区

小陇山自然保护区分门别类,将其旅游资源做了总结归纳,为进一步开展森林生态旅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是独特的“锅坑”地貌。保护区属于典型的岩溶地貌,其核心地区头二三滩等地发育的大面积的喀斯特漏斗“锅坑”群是中国较为罕见的、独特自然景观,同时其小环境内的植被还呈现倒置现象。保护区的羚牛以“锅坑”作为栖息地,与秦岭中东部的栖息地选择明显不同,同时该种群与周边地区的种群相对隔离,其生存机制非常特殊,具有重大的保护和研究意义。

二是原始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区地形陡峭,地势复杂,其南有东沟峡、西北部有嘉陵江天堑使保护区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闭合环境,大部分地区的山地基本为原始状态,极为完好地保留了原始的自然生态系统。使得一些古老的物种,如纹背闙、短尾闙、小麝闙等和孑遗植物水青树、领春木、杜仲等在保护区得以繁衍生息。

三是丰富的植物物种。保护区位于秦岭和大巴山的交汇地带,气候上兼具南北的特点,是世界上所确定的植物物种丰富的地区。在31938公顷的区域内分布着1314植物、1928种动物(1611种昆虫),为中国秦岭西端甘肃省境内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四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中心和中国特有物种的中心。保护区地处秦岭,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向暖温带过渡带,为南北气候的分水岭。位于中国动物区系分界线,东洋界和古北界物种在此相互渗透分布并以此为过渡带进行南北扩散,过渡性非常明显,对于研究、监测中国动物区系的变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如其地质地貌对追溯地质历史、环境变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而其植被格局、羚牛的生存机制、栖息地选择等问题也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保护价值巨大。

小陇山自然保护区

五是神秘的自然景观。沿屏河由东南向西北依次为西沟峡、观音峡和土地峡。“三峡”绿树遮阴,道路随着沟谷千绕百折,两侧青山峻险,悬崖陡立,各种怪石点缀于峡中,是休闲度假、游览观光的理想选择。在头二三滩保护区五里长滩至狼家山十余公里处,分布着形状类似铁锅一样的大小百余个“锅坑”。“锅坑”里的植被与山地植被呈反向分布,“锅坑”底部为草地植被类型,中部是灌丛、箭竹林,锅口为冷杉林,如此特异的植被分布的形成原因是局部小气候的影响还是土壤原因,值得进一步探索。“锅坑”的存在,为保护区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六是稀有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保护区及周边地区居住着“棚民”,即“湖广”后裔。据史料记载,清乾隆末年,湘贵爆发了苗族起义,波及湘、贵、川三省的十多个县,清廷即刻镇压,交战中双方遇瘟疫均告半途而废,苗民起义军被迫进入川楚交界的林区居住,清政府称他们为“棚民”。清嘉庆元年,湖北爆发白莲教起义,转战楚陕、甘、川,“棚民”纷纷响应并给予大力支持。在清兵强大的武力攻击下,白莲教起义于9年后失败,教友也隐匿于深山中,成为“棚民”。“棚民”的原生态生活方式也是最具旅游吸引力的部分,如沿用整整一个世纪,简易实用,携带方便的“吊锅”,还有久唱150多年不衰,粗犷高亢,具有明显西南情调和浓郁乡土气息的“两当号子”等,无不吸引游人前来探访与感受。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