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有惊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环保资讯 > 环保行业动态 > 国内环保资讯 > 面源污染:中国农村环保之痛

面源污染:中国农村环保之痛

发布日期:2011-05-06  浏览次数:389

分享到:

文章摘要:  编者按  日前有消息称,我国农业污染占排污总量的“半壁江山”。随着农村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态》版组织记

  编者按

  日前有消息称,我国农业污染占排污总量的“半壁江山”。随着农村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态》版组织记者对我国中、东、西部地区的河南、江苏、重庆3个省市进行采访。

  作为我国农业大省的河南,全省农业面源污染情况与前几年比,呈上升趋势,污染问题不容乐观;在江苏太湖,记者了解到农村面源污染所占比例已经超过太湖外部污染总量的50%;更令人担忧的是,重庆市与农村水环境、农村饮用水源密切相关的次级河流水体的水质已明显下降,而次级河流污染已经对三峡库区构成威胁。就是这易被忽视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目前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我国湖泊、河流的整体水环境。为此,本版记者专门走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教授蔡典雄,他提出,农业污染要“立体”治理,发人深思。

  江苏:面源污染危害加重

  □本报记者 高杰 通讯员 贺震

  位于太湖上游的江苏省宜兴市大浦镇,是苏南发达地区一个奔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镇。近年来,大浦镇通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污染源治理,全镇的工业污染负荷和排污总量明显下降,同时遏制了来自工业COD和氮磷污染的排放量。

  但是,不久前,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对大浦镇污染结构进行的跟踪调查监测结果表明,大浦镇农田化肥流失和生活污水排放中的氮、磷污染负荷却仍然走高。经过调查研究,专家认为大浦镇来自农田化肥流失和生活污水排放中的氮污染物,已分别占全镇年均氮污染负荷的39%和25%;来自农田化肥流失和生活污水排放中的磷污染物,也占这个镇年均磷污染负荷的20%和34%。

  这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2003年~2006年连续3年对太湖农村面源污染跟踪调查研究中的一个典型事例。农村面源污染占太湖外部污染总量50%左右

  3.69万平方公里的太湖流域,地处我国经济最为发达、人口最为稠密的长三角地区。这一流域的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5倍。多年来,太湖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一直是国家和江苏省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通过流域各地的共同努力,太湖水污染治理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太湖水污染治理仍然滞后于流域经济增长,太湖流域水污染严重的状况尚未从根本上改变。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最新公布的一份太湖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研究成果显示:在太湖的外部污染总量中,农村面源污染所占的比例仍在持续上升,目前已占到50%左右。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杨林章告诉记者,目前,太湖流域农村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农田过量使用化肥造成氮、磷物质的流失;广大农村“楼上楼下、居住现代化”所产生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向河道排放;农村生活垃圾随意堆放,降雨时产生的径流污染以及农村养殖废弃物污染等。其中,大量生活污水排放和农田化肥流失是农村面源污染主要“贡献者”。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专家对宜兴市的跟踪调查表明,在农村生活废水中,有24%直接排入村河,50%排入屋后及地表渗入地下,还有25%排入沟渠。

  亩均施用量仍然在50公斤~75公斤之间

  大浦镇基层农技站的相关人员向记者透露,近两年来,虽然太湖流域化肥施用量有些减少,但亩均施用量仍然在50公斤~75公斤之间,与国外相比仍然偏高。针对太湖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状况,江苏省政府日前专门召开了治理太湖流域农村和农村面源污染会议,并确定了铁腕治污和综合治污的目标。

  此次会议明确了太湖流域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十个加大力度”任务,加快制定太湖流域面源污染防治方案,建立江苏省太湖流域面源污染防治机制,培育江苏省太湖流域面源污染防治示范试点,加大江苏省太湖流域面源污染防治经费投入。

  河南:农村脏乱差问题趋升

  □本报记者 邵丽华

  为摸清河南省农村环境状况,2005年,河南省投资300万,对15个省辖市开展了土壤安全调查。河南省环保局副局长赵德山把调查结果概括地总结为:全省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不容乐观,土壤、水体、大气的污染,农村的脏、乱、差问题与前几年比,呈上升趋势。调查结果显示,总体的污染所带来的危害还没有超过“农产品安全”这条红线,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安全系数以下有所降低,土壤个别的重金属污染虽在安全系数以下但有所上升。

  通过环保部门的检测,在一些大企业,诸如化工、冶炼以及一些大的养殖业,如双汇、华英、大用公司周边的土壤、水体污染有加重趋势;城市的工业企业通过河流排放污水,这些重污染河流沿边的农田土壤污染也呈现加重的趋势。新乡市卫河沿河两边群众的饮用水不达标,农田土壤污染加重,地表水污染严重,河流水质为劣Ⅴ类。

  不良生活习惯造就“癌症村”

  沈丘县黄孟营村被称为“癌症村”,调查研究发现,流域对黄孟营村的污染并不严重,不良的生活习惯才是“癌症村”的症结。这个村有3个大坑,其中一个大坑有好几米深,坑里是一潭死水,村民生活污水、粪便、垃圾都往坑里倒,导致坑下40多米处的地下水大肠杆菌超过正常标准20多倍。

  农村小康环保行动治理农村面源污染

  经过调查摸底,河南对全省农村环境污染情况有了清醒地了解,赵德山说,通过抓重点、抓示范、抓载体,来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从2006年河南省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以来,各地都在积极申报生态市、生态县的创建,积极作规划。

  今年,河南省政府下发了《河南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把创建生态市、生态县、环境优美城镇,以及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包括化肥农药配土施肥问题都纳入了政府目标。主要任务是,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保障农村饮用水源环境安全,加强工业企业污染防治,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治理土壤污染与农村面源污染,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活动。

  为确保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十一五”期间,河南省财政资金重点支持以下几个方面,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收运一处理设施等工程;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土壤污染治理试点示范。

  重庆:次级河流污染威胁库区

  □本报记者 徐伟

  重庆市农村生态环境形势仍然较为严峻。以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村饮用水源污染、水土流失等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环境问题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在局部地区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

  畜禽养殖污染超过工业生活排污总量

  有资料显示,重庆市农业面源污染近年来有加重趋势,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重庆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2001年以来,重庆市畜牧业快速发展,畜禽养殖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2006年,重庆市畜禽养殖存栏规模换算成生猪当量约3570万头,畜禽粪便年产生量达9500多万吨,年排入环境的COD量28.5万吨,已超过工业、生活排放的COD总和,占COD排放总量的51.9%。

  专家认为,产生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畜禽养殖总量逐年增加,缺乏规划、布局不合理;“种养结合、综合利用”措施不完善,尤其是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废物综合利用的资金政策保障、工程性措施差。而宏观政策、管理上较为重视工业、生活污染削减,忽视畜禽养殖污染控制,没有将畜禽养殖污染纳入国家年环境统计和污染总量控制,畜禽养殖环境标准体系不完善,制约了畜禽养殖废水生态还田综合利用工程项目的实施。此外,农膜残留、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也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

  据统计,2006年,重庆市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为2.82万吨,每年约10%的废旧农膜残留于耕地中。由于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的影响范围已由过去的城郊区域扩展到农村地区,农产品药残、重金属超标等现象影响到饮水、蔬菜等食品安全,威胁到库区水环境安全和群众身体健康。2006年,重庆市氮肥、磷肥施用量64.4万吨,单位面积施用量314公斤/公顷,农药施用量1.96万吨,单位面积施用量达9.55公斤/公顷。

  次级河流污染对库区构成威胁

  近年来,重庆市一直加强对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染的整治力度,使得“三江”重庆段水质均保持在Ⅲ类,但与农村水环境、农村饮用水源密切相关的次级河流等水体的水质却不容乐观。

  三峡工程蓄水后,三峡库区水位抬高,水流减慢,自净能力降低,库区回水区和一级支流水质较差,出现了富营养化,总氮(N )、总磷(P )超标,并有加重的趋势。监测结果显示:2004年,三峡重庆库区13条支流有5条呈轻度富营养化,3条河流在春夏期间曾出现“水华”现象。2006年,三峡库区23条一级支流回水区上游水体呈现富营养的水质监测断面占13.6%,回水区中段水体呈富营养的水质监测断面占54.2%,有13条河流的回水区部分河段发生过水华现象。

  2006年,全市58条主要次级河流122个监测断面中,有27.9%的监测断面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超标污染指标以有机污染为主。专家认为,次级河流污染对库区已经构成威胁,库区城市岸边污染有加重趋势,上游河水中的淤泥沉积在库区,缓慢氧化分解,将会形成库区内源污染,时间一长就会逐步显示出来。

  与此同时,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衰退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2006年,重庆市水土流失面积4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48.6%,土壤侵蚀总量1.46亿吨/年,每年进入江河的泥沙总量达1.1亿吨,占长江上游入江泥沙总量的20%。土壤酸化面积呈扩大趋势,酸化程度加深,目前,重庆市土壤酸化面积已超过38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5.1%。专家认为,这些也对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带来潜在的威胁。

  搞好城乡统筹明确农村建设目标

  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近年来,重庆市在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的特殊市情,决定了重庆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关键、最现实、最紧要的行动就是坚定不移地搞好城乡统筹。今年5月,重庆市召开了第三次党代会,会议制定了要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领域取得突破和实施生态安全保障战略的宏伟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重庆市环保局提出,将全力打造“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重庆环保”,并从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十一五”全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