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有惊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环保资讯 > 环保行业动态 > 国内环保资讯 > 江南古镇竖起了罗马柱 地方政府意欲何为?

江南古镇竖起了罗马柱 地方政府意欲何为?

发布日期:2011-05-06  浏览次数:863

分享到:

文章摘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世界遗产委员会近日通过审议,将中国申报的“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和云南石林、贵州荔波与重庆武隆三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世界遗产委员会近日通过审议,将中国申报的“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和云南石林、贵州荔波与重庆武隆三地“捆绑”申报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增至35处,居世界第三位。然而,以“文化大省”著称的浙江省却一如既往地与世界遗产无缘。

南浔竖起的罗马柱是在为古镇申遗“锦上添花”?(谭进摄)

  “水晶晶”的江南古镇在申遗中竖起了罗马柱

  “这里有水晶晶的水、水晶晶的桑树园、水晶晶的雨港、水晶晶的石拱桥……这个水晶晶的小镇、水晶晶的倒影,映出这个水晶晶的世界!”

  著名作家徐迟用60多个“水晶晶”描述的南浔古镇早在明万历年间就成为“耕桑之富、甲于浙右”的江浙雄镇。750多年来,南浔镇以其独特的水乡风貌和精致的古典园林形成了百余处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其中,集藏书、园林于一体的嘉业堂藏书楼及小莲庄、“江南第一巨宅”--张氏旧宅都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于是,南浔古镇顺理成章地出现在2003年浙江和江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清单中,被专家描述成“我国保持水乡风貌最好、明清建筑群最完整、私家园林最丰富和民俗风情最纯朴的水乡古镇”。

  但是,这个在申遗预备清单中最有文化底蕴的古镇,竟然在申遗中最先被淘汰出局。

  为此,记者于近日踏访南浔,一探究竟。来到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欧式风格的石子路。当地人说,这条取名为象门街的“西洋路”是在近年兴建的,此地拆迁前多半是清末民初时留下的民宅。

  游客张先生走在象门街上感叹,如此现代的“西洋路”放在古镇不伦不类,与周围的风貌很不协调。

  穿过象门街,黛瓦粉墙、绿柳拂水的景色令人倍感惬意。记者走进市文保单位刘氏梯号,传统的中式建筑后院隐匿着一幢红砖楼,楼后的空地被围墙隔成几个区域,几根罗马柱竖立在70方左右的水泥地上,许多游客表示对如此建筑格局十分不解。

  据当地人介绍,早年红楼后面十分空旷,因为刘家人早餐喜欢饮用新鲜的牛奶,这里曾经是刘家的奶牛场和网球场,但人们看着眼前的罗马柱却怎么也想象不出当年的情景。

  记者随后沿着南西街来到了市文保单位南浔丝业会馆,此馆为湖州市首家丝商建立的公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传承着中国丝文化的精髓。如今的丝业会馆却被承包给了一家企业,一扇黑铁门将游客挡在门外,大家只能透过门缝感受会馆昔日的辉煌。

  看完园林赏古宅。南浔古建筑历史悠久,许多民宅具有古朴的明清特色。但记者漫步河道两岸所见,一边为居民老宅,另一边却建造着一排排仿古建筑,两者邻街而处,对比鲜明,尤其是仿古建筑中夹杂着的几幢复古装修的高楼与古镇风格大相径庭。

  “难道古时候就有高楼大厦了?”记者听到旅行团里的一位老者如此惊叹。

  针对在古镇里添设仿古建筑的现象,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表示,古镇的价值在于它的原真性、完整性、可读性以及可持续性,古镇与新镇间应有缓冲区,不应该拆征古建筑造仿古建筑。

  “在风景区里建设仿古建筑等于造假,这对世界遗产申报十分不利”。谢凝高教授强调,人为的破坏比自然破坏产生的结果要严重的多,在风景区里乱拆乱建就是对遗产的肆意破坏。

始建于明代中叶的南浔“百间楼”是江南保存最完整的沿河古民宅群。 新华社记者 谭进摄

  保护遗产和商业开发是矛盾还是双赢?

  随着我国世遗数量的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看到了由此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从而引发了各地纷纷打着申遗的旗号在风景区或保护区开发商业经济的热潮。由于部分地方在开发过程中忽视了保护措施、功能区分和政策法规等问题,导致当地的原生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中国青年旅行社不久前入股乌镇二期西栅景区开发,这个依托乌镇二期西栅景区天然水乡资源建造的房地产商业区是否会对风景区产生破坏,许多业内人士对此深感担忧。

  一位建筑设计师明确表示,风景区里的旅游房产开发对风景区的保护非常不利,但出于暴利驱动,许多开发商依旧我行我素。

  对此,谢凝高教授指出,这是一种错位开发,即把应该在风景区外开发的项目以及相应的配套旅游服务基地放在了风景区里面。

  与此同时,不少电影、电视剧则希望通过“世界遗产”的知名度和其独特的自然及人文景观创造更多的票房价值。由于拍摄组成员的大规模进驻和在拍摄中使用大量道具和器材,有时仅仅一次拍摄活动就足以对风景区产生无法弥补的破坏。

  网友大漠孤烟发帖说,在开元寺塔、独乐寺、佛光寺等许多世界遗产地游玩时,经常能碰见和尚摸样的僧人上前询问是否要卜挂、算命等,同时小商贩倒卖纪念品、拉客照相的现象在许多世界遗产景区内也十分常见。

  风景区是自然科学、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的综合体,主要满足人与自然的精神交流,以及人的文化和科教需求。谢教授认为,人们来到风景区感受的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山水文化,而在此搞封建迷信、摆摊拉客是与游客到风景区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如何利用风景区发展经济?谢教授认为,首先要认清错位开发和超载开发,把应在风景区外面开发的项目撤出风景区;当风景区面积比较大,风景区里需要设计过夜设施时,应将旅游服务设施数量降低到最低程度,只要达到安全、卫生、简朴的条件就可以。

  谢教授认为,对风景区的保护和利用是不矛盾的。只要功能分区规划好,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在风景区里开展文化和科教活动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从而带动区外经济,用完整的风景区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和认识中国文化,再用因此获得的区外利益更好的保护和完善风景区,就能实现双赢。

  申遗路上地方政府意欲何为?

  目前我国国家级的187个风景区仅占国土面积的1%,而世界各国的风景区平均占其国土面积的2.6%,因此保护我国的国家风景区对国人来说已刻不容缓。

  由于“申遗热”的升温却让许多地方政府“尝”到了“甜头”,因此他们往往一边积极申遗一边对风景区进行破坏性开发。

  谢凝高教授指出,由于我国缺少一部正规的《遗产法》,如今对风景区的保护完全依靠当地领导的重视程度来决定。

  作为拥有七千年历史的文化大省,早在2003年,浙江省的杭州西湖、良渚遗址、普陀山、雁荡山、楠溪江和浙北三古镇就已被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清单,而时至今日却没有一处申遗成功。

  旅游业内人士分析,尽管浙江对申遗的热情日渐高涨,可全省各地对申遗的前期准备情况还存在着较大差异。如杭州西湖在申遗过程中,政府大力实施对西湖水质的改造工程,同时加强了西湖风景区内的拆迁整治力度,以尽可能还原其历史文化风貌。而浙南木拱廊桥在努力跻身“申遗”预备清单的同时,当地却在廊桥的上游建小水电站蓄水发电,使“长虹卧波”的廊桥因缺水而顿失“灵性”。此外,拥有多处国家级和市级保护单位的南浔古镇将其30年开发经营权交由某企业,并拆除众多50年以上老宅的“保护”方式更让人匪夷所思。

  浙江省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杨新平认为,浙江要想申遗成功,全省各地在保护整治工作、机构设置和政策法规等方面都亟待进一步完善。

  中国“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和“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申遗成功后,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田小刚表示,国家信义是这次申遗成功的关键。申报世界遗产不是一个地方或地区的事,而是国家行为。与会代表高度评价中国政府所作出的“申遗不是目的,目的是加强保护”的承诺,相信中国政府是说话算数的,也相信中国政府保护自然遗产的决心。

  对此,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一语中的,“申报遗产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对历史的见证,得到国际的认可,展示遗产价值和国家文明形象,并使之世代传承,绝不是靠申遗获得一张名片搞旅游。”(谭进 翁璟)

( 0 B )

( 0 B )

( 0 B )

( 0 B )

( 0 B )

( 0 B )

( 0 B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