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有惊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环保资讯 > 自然生态 > 世界遗产百科 > 高山流水遇知音 中国古琴成功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山流水遇知音 中国古琴成功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布日期:2011-05-06  浏览次数:704

分享到:

文章摘要:11月7日下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在巴黎宣布,中国的古琴成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是继昆曲之

11月7日下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在巴黎宣布,中国的古琴成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是继昆曲之后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二个中国文化门类。琴棋书画,曾是中国古代文人引以为傲的四项技能,也是四种艺术。其中,琴乐是中国历史上渊源最为久远而又持续不断的一种器乐形式,其可考证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高山流水”、“焚琴煮鹤”、“对牛弹琴”等妇孺皆知的成语都出自和琴有关的典故。然而,由于琴自古都是文人自我陶冶的一种雅好,很少在公众场合演奏,所以现代人对它的了解已经十分有限。此次,古琴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国内和世界的关注,古老的古琴艺术也许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

不眠不休的48小时

  “太好了,悬了整整一年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得知喜讯之后,负责古琴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全体工作人员终于放松了,此时此刻他们的记忆再度回到了一年前的11月。

  让我们先把时钟拨回到2002年的11月1日。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的王子初、宗教艺术研究所所长田青、研究员秦序和音乐学博士研究生章华英正是从2002年11月1日开始为古琴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准备相关材料的。令他们惊讶的是,当时留给他们的时间只有6天,而任务却包括准备一盒2个小时的录像带、补充完成一份长达5万字的申请报告和一本画册。

  原来,申请“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说也处在开始阶段——2001年教科文组织才宣布了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很多工作都是在摸索中进行的。而直到10月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才寄来了一封长信,表示原先收到的材料还不够充分,并提出了十几个问题要求补充,对录像带的长度要求也从10分钟变更为2个小时。因此,时间一下子紧张了起来。

  6天的时间完成如此繁重的任务,其难度可想而知。在这些工作人员的印象里,光是为了申请书和录像带解说词的翻译问题就让人伤透了脑筋:“琴棋书画,位列第一的琴在中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琴曲的标记性、音乐的结构性等方面集中体现了中国音乐体系的基本特征。但问题也正在于此,比如古琴的记谱、古琴的典故等等都很难用英语表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的却是全英语的材料。”

  2小时的录像带也不好办。“关于古琴的音像资料实在不多,很多镜头都是我们自己动手拍的。”11月的北京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而就是在那样一个寒冷的日子里,年届花甲的老所长王子初只穿了一件毛衣就在室外举起了摄像机——他忙得忘了带外套了!

  最紧张的是11月5日,那一天晚上,众多领导都守候着等待审查刚刚完工的录像带。然而,问题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由于连续运作的时间太久,设备出现了问题,录像带被卡在了机器里——“录像带报废了,我们简直不知道该如何形容当时的心情,反正精神压力很重。好在院领导十分体谅,不但立刻请外事处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系,要求再给2天时间,而且立刻联系了中央电视台,请求设备支援。”

  接下来的48小时,是不眠不休的48小时。所有的工作人员是在11月6日下午3点带着重重的素材走进央视的,而等他们离开的时候却发现已经是8日下午2点了。11月8日下午3点,参与组织材料的工作人员终于得以坐在饭桌前,而他们却一点胃口也没有只想睡觉。

  “其实让我们支持下来的想法特别单纯。千万别因为我们的报告和录像带没做好而耽误这件大事。”这是所有工作人员的心声。

( 0 B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