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有惊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环保资讯 > 自然生态 > 濒危动物百科 > 濒危哺乳类百科 > 奇蹄目

奇蹄目

发布日期:2011-05-06  浏览次数:873

分享到:

文章摘要:奇蹄目  奇蹄目Perissodactyla  奇蹄目是哺乳动物下的一个目。包括有奇数脚趾的动物。原始奇蹄动物的脚趾是前三后四,现生的

奇蹄目

  奇蹄目Perissodactyla

  奇蹄目是哺乳动物下的一个目。包括有奇数脚趾的动物。原始奇蹄动物的脚趾是前三后四,现生的奇蹄动物貘(tapir)就是这样的脚趾结构。奇蹄目成员胃简单,不具备偶蹄目部分成员那样多的胃室,但盲肠大而呈囊状可协助消化植物纤维。现存的奇蹄目有三个亚目,分别是马型亚目,Hippomorpha(包括马科和已经灭绝的雷兽科〕,爪兽亚目,Ancylopoda(已经灭绝〕和角型亚目,Ceratomorpha(包括貘科和犀科〕。奇蹄目的化石非常丰富。奇蹄目史前曾是十分繁盛的种群,分化出形态各异的种类。史前的奇蹄动物包括爪兽(Chalecothere),巨犀(Indricothere)等。现代的奇蹄目整体呈衰落状态。由于偶蹄目更能适合消化植物纤维,所以奇蹄目的生态位被后起的偶蹄目逐渐取代。

  哺乳纲。包括小部分大型草食性有蹄动物。仅第三趾特别发达,其余各趾或不发达,或完全退化,趾端具蹄。头部有角或无角,生角者系表皮的衍生物,终生不脱换,与鹿类和牛、羊类的角都不同。门齿上下颌均存在,适于切草,犬齿存在或退化,臼齿齿冠高,咀嚼面宽阔,其上有复杂的棱脊,适于研磨草料。胃为单室胃。这类不反刍的食草动物,都有很大的盲肠和扩大的结肠,微生物在此像在反刍动物瘤胃内那样对纤维质食物进行发酵分解。肝无胆囊。分为3科:貘科、犀科和马科,其中貘科分布限于中美、南美和马来半岛。

  进化

  奇蹄目动物是由古新世的踝节目动物进化而来。基本上从始新世开始分化。

  哺乳纲的1目,因趾数多为单数而得名。无锁骨,股骨具第3转子;前后肢轴均通过第3趾支持体重。现生种牙齿数36~44枚;具散漫状蜕膜胎盘和双角子宫;乳头鼠鼷位;睾丸降于阴囊或无阴囊;胃简单;盲肠大并呈囊状;体长200~400厘米,体重200~3000千克。奇蹄目下分马形亚目和貘形亚目,包括灭绝的类型在内,共有10多个科。现在只有马科、貘科和犀科3科7属17种。

  在第三纪初期,多数奇蹄类是小型动物,最古类型的前肢各有4趾,后肢均为3趾。在各地发现的中、上新统的三趾马化石,四肢两旁的侧趾逐渐缩小,而现存马科动物的四肢侧趾甚至消失,第3趾高度发达,同时四肢也高度特化,肱骨和股骨很短,桡骨和胫骨特别延长,这反映出马科动物的远祖从适应森林泥土跃行到逐渐适应草原奔驰的过程。

  貘形类是最古老的奇蹄类,在系统上和犀类比较近。现生貘在骨骼和牙齿的基本构造上还保留着第三纪初期的许多原始性质,如前足4趾,后足3趾,四肢粗短等。犀类化石在奇蹄目中种类最多,分支最复杂,分布亦广。原始类型前肢4趾,后肢5趾;后期犀类前肢4~3趾;头骨延长并增大;前臼齿臼齿化,高冠;门齿从有到无。现存犀类种类已很少,仍保留着一些原始特征,如有的尚存上、下门齿,头骨细长,臼齿次高冠或次低冠;具独角或双角。

  奇蹄目的现生马类栖居草原和荒漠,活动于多山地带或高原的开阔地区,有的耐干热,有的耐干寒;貘类多栖息在热带丛林及水源充足的沼泽地区;现代犀类多栖息于闷热而潮湿的森林、丛林或芦苇丛中。现存马类主要分布于亚洲和非洲,在亚洲可达北纬50多度,计有2属8种。貘类见于亚洲南部和美洲,现生者仅1属4种。犀类现在仅分布在亚洲和非洲,计4属5种。

  奇蹄类除有科学研究的价值外,在动物园展出中亦占重要地位,其中犀牛类又是珍贵的药用资源动物。某些野生马类还可与同类的家畜杂交,供改良育种的科学实验用。各国已采取措施,积极保护这类珍稀动物。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