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有惊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环保资讯 > 环保行业动态 > 企业环保资讯 > 上海市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污染控制对策

上海市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污染控制对策

发布日期:2011-05-06  浏览次数:978

分享到:

文章摘要:作者:陆荣华 胡欣上海环境科学摘要 从健全和理顺固体废物的管理体制、探索面向市场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及处理处置运行机制、建立

作者:陆荣华 胡欣 上海环境科学

摘要 从健全和理顺固体废物的管理体制、探索面向市场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及处理处置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政策体系和法律保障等方面探讨了上海市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污染控制对策。提出了立法、执法和监督管理三位一体、互相配合,加强三级管理的衔接与配合;单个、多个共生企业及社会之间的固体废物循环利用及处理处置;建立和完善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政策体系和法律保障等方案。

关键词: 上海 工业固废 危险废物 污染控制 对策

1概述

根据《上海市2000年度排污申报登记、变更数据技术总结》统计,上海市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为1406万t,其中,危险废物47万t。

从区域分布来看,整个上海地域内的工业固废产生源可集中分为两大块,以宝山区为首的西北块区域和以闵行区、浦东新区为首的东块区域。危险废物产生区域也相类似,以这2个区域为主。

从行业分布来看,一般工业固废产生行业主要集中于电力、冶金、石油、机械加工、煤气、交通运输制造、化学、食品饮料等。危险废物产生的行业主要集中于石油加工、化工原料、冶炼、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和医药行业等。

目前,上海市在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污染控制方面存有法制、机制管理滞后现象,且处理处置技术较落后。如尚未形成一套较系统的固体废物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和相关的产业及经济政策;缺乏面向市场、强化环境利益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及处理处置运行保障机制及固体废物物流系统和信息管理平台;管理职责不清、缺乏整体协调,各部门之间尚未形成合力;污染控制停留在末端治理上,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集约化、专业化利用与处理能力亟待提高。

本文从健全和理顺固体废物的管理体制、探索面向市场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及处理处置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政策体系和法律保障等方面探讨了上海市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污染控制对策。

2上海市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污染控制对策

2.1健全和理顺固体废物的管理体制

结合本市固废管理实际状况,健全和理顺固体废物的管理体制应当体现立法、执法和监督管理三位一体、互相配合的原则。实行市、区及固废专管部门上下联动的长效管理体制,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分头落实体系,加强三级管理的衔接与配合。

2.1.1市环保局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本市有关废物避免、回收利用和环境无害化处置等地方法规,以及适应市场经济,符合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环境经济政策和环境管理技术政策;规范从事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企业的行为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者废物避免和处置的责任及行为。

2.1.2固废管理部门要组织建立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网,提供技术支持,提高监督管理能力;直接对市环保局负责,实施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与处理处置的全过程废物流监督管理,确保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理不危及人身健康和环境安全;负责工业固体废物收集、处理处置企业的招投标工作,并贯彻落实许可证管理;接收收集者、处理者的废物流的年度报告,组织专家对承担收集、运输、处理、处置的企业提交年度报告和处理方案进行评估。

2..1.3区县环保局要组织和检查辖区内各企事业、社会团体进行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回收利用和安全处置的活动;加强检查,落实企业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进行日常监督;加大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违法,违规者的调查和处罚。

2.2探索面向市场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及处理处置运行机制

根据企业不同的市场参与度,可以从3个不同的层面去构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及处理处置市场化运行机制及其产业体系。

2.2.1单个企业内部的固体废物循环利用及自行处理处置

单个企业内部的废料循环利用大部分是将流失的物料回收后作为原料返回原来的工序之中,制造原成品或者降级为次等品;另外,废料经适当处理后作原料返用于其他生产过程,制造其他产品。

企业要注重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切实加强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推进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依靠科学技术,实施清洁生产,对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体现在生产全过程。

推进企业清洁生产,组织开展清洁生产基础培训;确定一批示范企业和示范工程,以点带面,推动上海市清洁生产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依靠相关部门,逐步建立和完善清洁生产技术信息库,定期整理和公布清洁生产动态信息。

单个企业内部的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不属于《上海市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管理范畴,无须环保特别许可审批。但固体废物的自行处理处置,应当对废物进行申报登记、并将处理处置方法上报,由环保部门备案。

2.2.2多个共生企业(环保生态工业园区)之间的固体废物循环利用及处理处置

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和厂内物质循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必定会形成一些无法消解的废料,多个共生企业就是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实施固体废物循环利用,达到物质和能量回收利用的较大化、废物排放较小化的目的。

企业要转变观念,重视废料资源价值的再利用,明白各个企业之间不仅仅是竞争关系,也是资源互动、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

固体废物在不同企业之间的转移、利用、委托处理处置,按照目前环保要求,需要环保许可审批,并执行市内或跨省市转移联单制度。当然,对于危险废物只在限定的共生企业之间以一一对应的方式综合利用而言,可弱化许可证管理制,环保部门只进行必要的备案登记手续。按照不同的处理处置方式,达到相应的污染控制标准要求,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等等。

2.2. 3面向社会整体的固体废物综合循环利用及处理处置

在循环经济体系中,污染控制的根本目标是要求在经济流程中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而废物的循环利用只是为减少废物最终处理处置量。

企业要充分挖掘市场对废物资源化的需求,让游离于市场之外的废物在社会化大市场中“变废为宝”,使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成为企业市场经济生产活动的一个必要环节。

企业应使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成为企业生产活动的一个环节,并按照“谁产生、谁处置”的原则控制固体废物污染,自身难以处理处置的,应委托具有资质的专业单位进行处置,由此衍生出“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企业通过环境污染控制成本内部化、处置社会化的方式,明确责任主体,保证处置经费。

固体废物信息管理系统是对固体废物环境管理信息进行收集、传送、加工、存储和使用等各个环节构成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可对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显示、处理与互联网连接,形成电子政务行为,提高办事效率,运用信息及通信技术构建一个电子化的虚拟固体废物管理机构,改变传统的层层书面审核的作业方式,使管理部门之间、管理部门与社会各界之间经由电子化渠道进行相互沟通。

2.3建立和完善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政策体系和法律保障

2.3.1建立和完善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政策体系需要规划好上海的产业政策

把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工业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贯彻到产业政策之中;鼓励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和环保产业,同时严格限制乃至禁止严重浪费资源或损坏环境的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以最有效的方式利用资源,实现低投入、高产出;分别规定鼓励采用以及限制、禁止采用的技术,以推动技术进步,鼓励科技含量高的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并为其产业化创造条件。

2.3.2建立和完善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政策体系需要相应的经济政策

建立绿色核算。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不考虑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资源的损失,这种错误的信息容易导致决策层只注重经济发展本身,而不重视环境资源的保护;改变资源无偿使用或价格偏低的现象。建立合理的资源价格体系,拉开“一次资源”和“二次资源”的价格,如征收新鲜材料税等手段,使商品的价格真正反映全部社会成本;运用环境税费、可交易的许可证等手段来进行经济调控;实施对容易产生废物的产品收税,如果生产者负责回收利用则可以免税。生产者可通过保证金归还计划引导和鼓励消费者回收一些有必要安全处理的特别重要的材料,比如汽车上的蓄电池和发动机上的润滑油。

2.3.3建立和完善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的法律保障需要建立一套固废环境管理法规、标准及技术规范体系

该体系应当能充分发挥引导、监督和保障作用。内容包括:(1)严于国家标准的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地方标准,以约束生产者、废物产生者行为,履行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义务;(2)针对固体废物避免、循环利用与处理处置的环境审计管理办法,形成从生产、资源化过程中的物质循环到消费、废弃、回收利用、处置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3)固体废物收集、贮存、运输、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一系列技术规范,鼓励采用先进技术,限制、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和产品。

3 结语

随着上海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将有所增长,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任重道远。近年来,上海虽然以危险废物全过程环境管理为重点,积极推进了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和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两项环境管理制度,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上海还存在着很多差距,同时,面对兄弟省市后起直追的竞争态势,上海固体废物管理需要再上一个台阶。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上海市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污染控制对策,提出了立法、执法和监督管理三位一体、互相配合,加强三级管理的衔接与配合;单个、多个共生企业及社会之间的固体废物循环利用及处理处置;建立和完善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政策体系和法律保障等方案,以求尽早控制上海市的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污染。这对振兴城市经济、加速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的国际综合竞争力,以及加速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作者陆荣华,男,1975年生,199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助理工程师。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