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有惊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环保资讯 > 环保设施运营 > 环保设施管理技术 > 泵阀选型与应用 > QFQ浅池气浮装置的研究与应用

QFQ浅池气浮装置的研究与应用

发布日期:2011-05-06  浏览次数:924

分享到:

文章摘要:1、传统气浮净水法按其气泡产生形式可大致分为以下四种:1.1.分散空气气浮法—转子碎气法、微孔布气法;1.2.电解气浮法;1.3.生

1、传统气浮净水法按其气泡产生形式可大致分为以下四种:

1.1.分散空气气浮法—转子碎气法、微孔布气法;

1.2.电解气浮法;

1.3.生化气浮法—生化产生气泡、化学产生气泡;

1.4.溶解空气气浮法—真空气浮法、压力气浮法;

目前压力溶气法应用最广泛,与其它方法比较,压力溶气法具有以下优点:

①在加压的条件下,空气的溶解度大,供气浮用的气泡数量多能够确保气浮效果。

②溶入的气体经溶气释放器骤然减压释放,产生的气泡不仅微细、粒度均匀、密集度大,而且上浮稳定,对液体扰动微小,因此特别适用于对疏松絮凝体、细小颗粒的固液分离。

③工艺过程及设备比较简单,便于管理、维护。

压力溶气气浮法又可分为以下三种:

1.4.1全溶气法;

1.4.2部分溶气法;

1.4.3部分回流溶气法;

其中部分回流法因其处理效果显著、稳定,并且能耗省、投资省等优点在国内较多选用,部分回流式传统溶气气浮池的分离区有效水深为2.0-2.5m,其工艺流程

1.4.3.1图1中污水经污水泵提升,絮凝剂投加通常采用泵前加药,并通过水泵叶轮混合,进入反应室,反应形成絮体后进入接触室与溶气水相混合,其溶气水使用处理后的部分水回流,回流量控制在5-25%,通过回流泵进行加压,空气由空气压缩机提供。在气浮分离区微气泡粘附于絮体和杂质颗粒,形成比重小于水的浮体,上浮水面,通过刮渣机进行刮除,从而获得分离杂质的目的。

2.气浮装置处理污水的原理气浮法本身是一种物理法,但是可能伴随着十分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单从物理角度来分析,粘附微气泡颗粒(带气颗粒)的上升速度取决于斯笃克斯定律,即颗粒的上升速度V上升,取决于颗粒的粒径(d)、密度(ρs),以及液体的密度(ρ)和粘滞度(μ)等参数,其表达式为:u=g(ρs-ρ) d2/18μ;V上升的速度通过实验验证,一般可取6mm/s,V下(分离区水流下流速度)的速度一般可取2-3mm/s,在气浮中当V上升>V下时固液可以分离,当V上升<V下时絮粒将随水流出气浮池,在气浮池的设计中,停留时间一般为10-20min,这样水深H=V下"T"60/1000=2.5×15×60/1000=2.25m,故传统气浮一般池深都在2.25m左右。

2.1如按絮体在分离区的实际运行情况,一般把水深H分为5个阶段(如图2所示)。

2.1.1 H1段,处理后清水区,一般取200-400mm,

主要考虑气浮在长期运行中为避免沉积于池底的泥沙等进入集水管。

2.1.2 H2段,清水下降段,一般取200mm,此段为纯清水区域。

2.1.3 H3段,安全段,一般取600mm,该段为适应因水量水质、流速、絮粒大小及因操作不当引起的处理效果不佳等冲击,A-A界面为带气絮体与水的分界面,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排除该段区域中存在微小絮体。

2.1.4 H4带气絮体上升区,一般取600mm,微气泡粘附于絮体和杂质颗粒,形成比重小于水的浮体在此段上浮。

2.1.5 H5浮渣区,一般取100mm,浮渣通过一段时间的上升,在该区域形成高密浮渣区,此时浮渣含水率在95%左右。

H=H1+ H2+ H3+ H4+ H5=1700mm-1900mm

以上分析,传统气浮池在原理和工艺上决定了该处理装置池深在2.0-2.5m。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