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有惊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环保资讯 > 自然生态 > 自然保护区百科 >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发布日期:2011-05-06  浏览次数:2138

分享到:

文章摘要: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座落在河北省衡水、冀州、枣强之间的三角地带,是华北平原惟一保持沼泽、水域、滩涂、草甸和森林等完整湿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座落在河北省衡水、冀州、枣强之间的三角地带,是华北平原惟一保持沼泽、水域、滩涂、草甸和森林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283平方公里。其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以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和国家I、II级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地理位置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河北省衡水市境内,位于衡水市桃城区西南约10km处,北倚衡水市区,南靠冀州市区,京开路(106国道)沿衡水湖边穿过。建议的保护区管理边界东至善官村,西至大寨村,南至堤里王,北接滏阳河,地理坐标范围为东经115°27′50″~ 115°42′51″,北纬37°31′40″~ 37°41′56″,东西向最大宽度22.28km,南北向最大长度18.81km,海拔在18~25m左右,总面积268.34km2。实验区以内的保护区范围东至五开河村,西至大寨村,南至堤里王,北接滏阳河,东西向最大宽度20.87km,南北向最大长度18.81km,海拔在18~25m左右,总面积220.08km2。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地质构造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衡水湖区属第四纪基底构造,处于新华夏系衡-邢东隆起东侧的威县-武邑断裂带附近。湖区及东部以亚粘土和粘土为主,中隔堤以轻亚粘土为主。

从地质时期的第四纪全新世以来,衡水湖经历了三个大的演变发展阶段,即早全新世温凉稍湿的湖泊形成阶段,中全新世温暖湿润的扩展阶段及晚全新世温凉偏干的收缩阶段。从环境演变的阶段来看,衡水湖形成今日的湿地生态环境,具有自然性、稀有性、典型性和生态脆弱等特点。

衡水湖区有优良的地热资源,沿滏阳新河呈带状分布。其南界在南良-小候一线。地势储层分第三系孔隙类型和基岩碳酸裂隙岩溶型两大类型。可利用的热偖层埋深在700米以下,为第三系砂岩夹泥岩层,呈半胶结状。1000米埋深温度40-50℃,基岩地温梯度2-2.5℃/100米。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动物资源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水湖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处于太行山麓平原向滨海平原过渡区,为鸟类南北迁徙的必经之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水质资源孕育了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有着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其主要保护对象,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以湖区为主体的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动物群带有明显的古北界动物特色,东洋界成分开始向北渗透。春、夏、秋季在湖区栖息的须浮鸥、雁、鸭、大苇莺、灰椋鸟等每种都有数万只。在冀州市冀州镇北关村和桃城区河沿镇的后韩村的南北堤附近的苇塘中以及滏阳新河一带能经常看到灰鹤翱翔的壮丽景观,在冀州市的后赵村东和顺民庄村东,更能观察到大批水禽。

本区已鉴定的各种野生动物有549种,其中:

(1) 鸟类:296种,分属于17目47科。其中留鸟31种、夏候鸟88种、冬候鸟37种、旅鸟140种。按地理区划分,古北种197 种、东洋种23 种、广布种66 种。

(2) 鱼类:26种,分属于7目13科 24属,以鲫鱼、鲢鱼、鲤鱼、鲶鱼、草鱼等为主。

(3) 兽类:17种,分属于5目9科,以中、小型兽类为主。

(4) 两栖爬行类:20种。

(5) 昆虫:194种,分属于12目76科。

(6) 浮游动物174种:隶属于3门5纲18目90属,其中原生动物门共3纲13目41属66种,担轮动物门共1纲1目19属49种,节肢动物门1纲4目30属59种。

(7) 底栖动物23种。隶属3门4纲8目20属,其中环节动物门1纲3属3种,软体动物门1纲5属7种,节肢动物门2纲12属13种。

本区鸟类中保护种类较多,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属于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7种,它们是黑鹳、东方白鹳、丹顶鹤、白鹤、金雕、白肩雕、大鸨;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44种,有大天鹅、小天鹅、鸳鸯、灰鹤、白枕鹤、蓑羽鹤、黄嘴白鹭、白琵鹭、白额雁、花田鸡、角鸊鷉、赤颈鸊鷉、斑嘴鹈鹕、[黑]鸢、凤头蜂鹰、苍鹰、雀鹰、松雀鹰、大鵟、普通鵟、毛脚鵟、灰脸鵟鹰、乌雕、秃鹫、白尾鹞、草原鹞、鹊鹞、白腹鹞、鹗、猎隼、游隼、燕隼、灰背隼、红脚隼、黄爪隼、红隼、红角鸮、领角鸮、雕鸮、灰林鸮、纵纹腹小鸮、长耳鸮、短耳鸮等。

在《中日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的协定》中保护鸟类共有227中,其中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已经发现151种,占全部种数的66.5%;在《中澳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的协定》中属于保护的鸟类有81种,其中在衡水湖自然区发现40种,占总种数的49.4%。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植物资源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水湖周边土壤为潮土,成土母质为河流沉积物,沙、壤、粘质俱全,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主要林木、果树、花卉有128种。另有芦苇、蒲草、莲藕分布。水产品年产量2463.8吨。区内植被类型与分布:

(1) 本区目前发现植物有75科239属383种,苔藓植物3科4属4种,蕨类植物3科3属5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68科231属371种,其中单子叶植物12科51属80种,双子叶植物56科180属293种。

(2) 本区水生植物生长优良,其中常见的大型水生植物共有27属37种,其它浮游植物201种。优势种主要为世界广布种,其次为温带种,区系植物出现明显的跨带现象,在不同的植被带内由许多相同的种类组成相似的群落,具有显著的隐域性特点。

(3) 本区陆生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以温带为主,世界广布种、热带分布种等各种类型均有分布,也表现出其地理成分的多样性。本区草本类型占主要地位,温带特征显著。自然保护区植物中木本植物仅有柽柳科柽柳属、杨柳科柳属、豆科洋槐属等少量种类。

(4) 本区地带性植被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结构一般比较简单,由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组成,很少见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林下灌木、草本植物较多。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历史渊源

衡水湖,俗称“千顷洼”,又叫“千顷洼水库”,据考证,衡水湖为浅碟形洼淀,由太行山东麓倾斜平原前缘的洼地积水而成,属黑龙港流域冲积平原中冲蚀低地带内的天然湖泊。历史上,衡水湖是古代广阿泽的一部分,广阿泽包括任县的大陆泽和宁晋县的宁晋泊。历史文献记载,衡水湖曾称信都洚、博广池、冀州海子等。相传,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以前,在这里有一个大湖泊,黄河流经于此。河北省地理研究所《关于河北平原黑龙港地区古河道图》表明,在衡水、冀州、南宫、新河、巨鹿、任县、隆尧、宁晋、辛集一带确有一个很大的古湖泊遗迹,古湖长约67公里,后来湖泊渐淤,分成现在的宁晋泊(在宁晋县附近)、大陆泽(在任县附近)和衡水湖。

衡水湖在历史资料中多有记载。《汉志》中提到:“信都县有洚水,称信洚”。《洪志》中指出:“海子所谓河也,又称洚水,即冀州海子。”《真定志》记载:“衡水盐河与冀州城东海子,南北连亘五十余里,旧名冀衡大洼。”清代贺涛《冀州开渠记》中说:“滏水自西南来,至州北境,折而东,横亘衡水界中。县城俯其南,并岸而西四五里,左转至冀州城东。地淤下,广五里,狭亦不减三里,北二十余里隶于县者曰衡水洼,南十余里,隶于州者曰海子。”清代《吴汝纶日记》中也提到:“冀州北境直抵衡水,地势洼下,乃昔日葛荣陂也。”据考证,上面几处提到的“信洚”、“海子”、“洚水”、“冀衡大洼”、“衡水洼”、“葛荣陂”等,就是现在的衡水湖。

衡水湖在历史上曾为黄河、漳河、滹沱河故道,水灾频繁。据《冀州开渠记》称:“冀中衡南之地无阡垄疃畛,而为耒鎛所不加者盖十余万亩也。《冀县志》中提到:“方四十里,斥囟弥望,地不生毛。”故治理开发衡水湖就成了历代州官利民成业的一件大事。隋朝的州官赵煚曾在此处修赵煚渠⑻。唐贞观十一年冀州刺史李兴利用赵煚渠引湖水灌溉农田。清乾隆年间直隶总督方敏恪⑼曾将衡水湖水“导使入滏,立闸以为闭纵”,“建石闸三孔,宣泄得利”,使这片荒地变成沃田。知州吴汝纶鉴于“嘉庆以后,闸废河淤”,于光绪十年开渠通滏,挖成一条长六十余里、宽七丈、深丈余的泄水河,“泄积水于滏,变沮洳斥囟之田为膏腴者且十万亩”。人们为了纪念他,称此渠为“吴公渠”。清代州学岁贡生张楚航墓表中谈到吴公渠修成后的情况时说:“自州城西北八里,尉迟潭迤东北六十里至衡水县治增田十余万亩。斥囟泽洒悉变膏沃。”,《冀州开渠记》中也说:“水既有归,田皆沃饶”,“夏秋水盛,舟楫往来,商旅称便,州境遂富。”。《信都竹枝词》中也有记载:“漳河水浊滏水清,二水同流静不争。中有鲤鱼长尺半,为郎伴作解酲羹。”

1958年,冀县对衡水湖重新治理,在洼内筑西围堤,搞东洼蓄水灌溉,但因工程不配套,提水能力差,长期高水位蓄水致使周围土质盐渍化,故于1962年放水还耕。1972年冀县修建东洼水库。1974年衡水地区又组织冀县、枣强、武邑、衡水四县重修东洼。1977年扩建西洼,到1978年为止,将衡水湖建成了一个能引、能蓄、能排的成套蓄水工程,习惯上称为“千顷洼水库”。

2000年7月13日,经省政府研究,同意建立河北省衡水湖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2年10月,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

2003年6月,晋升为“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4年6月,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2005年国务院批准的《湿地保护计划工程》中,将衡水湖列为“国家重点投资的自然保护区”;

2005年10月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确定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

2005年国家林业局正式向联合国申报把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列为国际重要湿地;

2005年实施的“引岳入衡”工程开创了湖水水质历年最优、水位高程历年之最。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民间传说

1、大禹造湖

相传大禹治水时,在衡水湖处掘了一锨土,从而留下了这片大洼,历经时代变迁,最后演变成了现在的衡水湖。

2、龙宫借宝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衡水湖是东海龙王敖广的故乡,后来由于黄河泥沙的淤积,才变成了一片低洼地,敖广也搬了家,但他居住过的龙宫还埋在这块地下。当时有兄弟两人在此耕种,老大靠辛勤劳动,庄稼长得好,小日子超过越红火;老二贪图安逸,靠偷庄稼糊口。有一年夏季,老大种了二亩西瓜,在锄地时刨出了开龙宫大门的金钥匙,并归还了守护龙宫的小龙王。小龙王为报答老大,邀请老大、老二到龙宫中取宝。老大只拿了几块碎金银,老二却大把大把地将珠宝往兜里装,包里放。小龙王和老大走出了金大门,老二却因负重过量,累得口吐鲜血而亡。哥哥痛哭着和小龙王到了地面,大地裂缝随即轰隆一声又合拢了。

3、金龟醉酒

相传玉皇大帝见大禹治水日夜奔波,十分辛苦,就派金龟将军前来当他的坐骑。金龟将军不甘心当他的坐骑,就当起了治河的开路先锋。有一天,金龟将军擅离职守喝的酩酊大醉。大禹对金龟将军说:“滏阳河是太行山以东天水入东海的主要河道,应该挖宽一些。”金龟将军酒醉神智恍惚,将大禹“挖宽一些”的指令,误听为“挖弯一些”。结果,他迷迷糊糊地将滏阳河挖成了九曲十八弯,直到现在滏阳河还是弯弯曲曲。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