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有惊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环保资讯 > 环保技术 > 废水净化技术 > 给水净化技术 > 给水中的消毒处理

给水中的消毒处理

发布日期:2011-05-06  浏览次数:454

分享到:

文章摘要:  为了使水质符合细菌学标准,水经过滤后还必须消毒。某些地下水可不经净化处理,但通常仍需消毒。  饮水消毒剂的选择,应考

  为了使水质符合细菌学标准,水经过滤后还必须消毒。某些地下水可不经净化处理,但通常仍需消毒。

  饮水消毒剂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①杀灭病原体的效果;②控制和监测的难易;③剩余消毒剂的有无;④对水的感官性状的影响;⑤副产物对健康的影响,以及预防或消除的可能性;⑥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

  美国安全饮水委员会通过对12种消毒剂的评价后指出:氯、臭氧、二氧化氯和氯胺,是可供公共给水选择的消毒剂;紫外线只适用于单位供水。

  为了方便叙述,以下将氯胺消毒放在氯消毒项下一并介绍。

  1.氯化消毒(氯消毒) 氯在常温下为黄绿色气体,具强烈刺激性及特殊臭味,氧化能力很强。在6、7个大气压下,可变成液态氯,体积缩小457倍。液态氯灌入钢瓶,有利于贮存和运输。

  除氯外,漂白粉[Ca(ocl)Cl)和漂粉精][Ca(OCl)2]等也能用于消毒。含氯化合物中,氯的价数大于一l者,称为有效氯,具有杀菌作用。漂白粉含有效氯约为30%,漂粉精约含60-70%。

  (1)氯消毒原理:氯溶于水后起下列反应:

  C12十H20——HOCl十H+十Cl-。

  HOCl=====H+十Ocl-

  漂白粉在水中也能水解成次氯酸,氯的杀菌作用,主要是次氯酸体积小,不荷电,易穿过细胞壁;同时,它又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损害细胞膜,使蛋白质、RNA和DNA等物质释出,并影响多种酶系统(主要是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巯基被氧化破坏),从而使细菌死亡。氯对病毒的作用,在于对核酸的致死性损害。上述反应是可逆反应,因而一氯胺和二氯胺的杀菌原理仍是次氯酸的作用,只是在次氯酸被消耗后,反应才向左进行;氯胺本身也有杀菌作用,但需较高的浓度和接触时间。

  (2)影响氯消毒的因素:

  ①加氯量和接触时间:加氯量除需满足需氯量外,尚应有一定量的剩余氯。需氯量是指因灭菌、氧化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以及某些氯化反应等所消耗的氯量。所需余氯量的多少,与余氯性质有关。就游离性余氯而言(指HOCl和OCl—),则要求接触30分钟后,有0.3-0.5mg/L余氯;对于化合性余氯(指NH2Cl和NHCl2),要求接触1-2小时后,有1-2mg/L。

  ②水的pH值:次氯酸是弱电解质,其离解程度取决于水温和水的pH值。在0℃和20℃下,不同pH值时HOCl和OCl-的比例。可见,当pH值<6.o时,HOCl接近100%;pH=7.5时,HOCl和Ocl-大致相等;pH>9十,Ocl-接近100%。HOGI的杀菌效率约较Ocl-高80倍。因此,消毒时水的pH值不宜太高。

  用漂白粉消毒时,因同时产生Ca(OH)2,可使pH值升高。故当漂白粉因保存不当或放置过久而使有效氯含量降低时,消毒效果会受影响。

  二氯胺的杀菌效果较一氯胺高,三氯胺则几乎无杀菌作用。它们之间的生成量比例,取决于氨和氯的相对浓度、pH值和温度等因素。一般而言,当pH>7时,一氯胺的生成量较多;pH=7.0时,一氯胺和二氯胺近似相等;pH<6.5时,主要为二氯胺;三氯胺只有当pH<4.4时才存在。因二氯胺很臭,故主要应以一氯胺消毒。

  ③水温:水温高,杀菌效果好。水温每提高10℃,病菌杀灭率约提高2、3倍.

  ④水的浑浊度:悬游颗粒对消毒的影响,因颗粒性质、微生物种类而不同。如粘土颗粒吸附微生物后,对消毒效果影响甚小,而粪尿中的细胞碎片、或污水中的有机颗粒与微生物结合后,会使后者获得明显的保护作用。病毒因体积小,表面积大,易被吸附成团,因而颗粒对病毒的保护作用较细菌大。

  ⑤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微生物对氯的耐受性不尽相同。但概括地说,除腺病毒外,肠道病毒对氯的耐受性较肠道病原菌强。

  消毒往往不易达到100%的杀灭效果,故常以99%、99.9%或99.99%的效果为参数.由此可见,如消毒前水中细菌过多,则消毒后水中细菌数就不易达到卫生标准的要求。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