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有惊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环保资讯 > 环保行业动态 > 国内环保资讯 > 黄河三角洲 候鸟很想留

黄河三角洲 候鸟很想留

发布日期:2017-02-06  浏览次数:624

分享到:

文章摘要:   成群结队的鹤类在湿地出现。   候鸟密集飞起。   珍稀的卷羽鹈鹕。  刘月良摄    工作人员在观测鸟类。   赵亚

 
                                          

                                                              成群结队的鹤类在湿地出现。

                                                    

                                                                         候鸟密集飞起。

                                                 

                                                                         珍稀的卷羽鹈鹕。
                                                                               刘月良摄

                                            

                                                                    工作人员在观测鸟类。
                                                                              赵亚杰摄

                                              

                                                                                  看更多内容
                                                                                  扫描二维码

  冬日的黄河口三角洲,万籁俱寂,却有一群精灵在天地之间跳跃,在芦苇之中藏匿,野趣横生。“为了不让这些精灵在冬日饿肚子,保护区特地送来了粮食。”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口管理站副站长郝迎东说。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东营黄河入海口处,总面积15.3万公顷,是中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保存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也是东北亚内陆河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路线上重要的中转站。近年来,随着黄河口湿地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强,越来越多“过路”的候鸟“乐不思行”,在这里停歇、安家。

  每年到黄河三角洲越冬、栖息的鸟类达600余万只

  逢着晴天来到黄河口湿地。天空万里无云,整块的浅蓝色在空中铺展开来,越靠近头顶颜色越深,越靠近水面,泛着微红色的鱼肚白引人注目,在水天相接之处镶上了一层光环。站在这团蓝色之中,不知是天空浸透了湖水,还是湖水映蓝了天空。

  “芦苇释放的氧气含量是森林的10倍!”黄河口三角洲生态保护区讲解员介绍说。只见大片的芦苇丛包围着湖岸,历经寒冬,都被染成了淡黄色。有的深入到水中,高耸如林,有的点缀水中滩涂,成了鸟儿嬉戏的游乐场。讲解员说,“冬天为了防火,要对芦苇进行收割。”

  冷不丁地,这水中的芦苇丛能飞出上万只小野鸭,黑压压的,在低空不时变换着造型。再看看湖面,仍有些许冰,上百只东方白鹳矗立在湖边浅水中,身姿挺拔,翅膀末端的黑色羽毛高傲坚挺地抱在身子两侧。旁边还有一气儿的洁白在水天之蓝中格外耀眼,那是大天鹅在水中游弋。大雁、白鹭、卷羽鹈鹕、丹顶鹤……众多珍稀鸟类享受着这里的好生态。

  目前,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迁徙、中转、栖息的鸟类共有368种,越冬鸟类种群和数量均呈上升趋势,如大鸨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连续两年回归越冬。每年在这里越冬、繁殖、栖息的鸟类达600余万只。特别是全球数量不足3000只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东方白鹳和世界易危物种黑嘴鸥,在黄河口湿地的繁殖分别达741只和万余只。

  管制耕地用途,遗落3%—5%的粮食让鸟儿自由补食

  寒冷的季节,湿地结冰,越冬的鸟类觅食十分困难。“最开始,每到候鸟迁徙,我们就在保护区内鸟类聚集的地带进行投食,多是玉米、水稻之类,”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说,这种方式虽然操作起来简单,但是,由于范围小、时间也不好控制,投放的食物鸟儿未必吃,效果不明显还造成了浪费。

  保护区换了思路,能不能种些粮食让鸟类自由补食?

  自然保护区把黄河两岸最优良的土地预留给鸟类,实行耕地用途管制,必须种植冬小麦等粮食作物,建设鸟类补食区,将3%—5%收获遗落的粮食留给鸟儿自由补食,为迁徙候鸟类及越冬的雁鸭和鹤类提供食物和庇护,数以十万计的鸟类因此眷恋忘返。

  同时,经过长期观察,管理员们发现鸟儿补食多在晚上于开阔之地行动。为进一步分散鸟类,保护鸟类安全,黄河口管理站今年春天探索对外发包土地。“合同明确规定,我们可以自由选择种植面积5%的粮食不收,供鸟儿补食,补食面积共计200亩,效果比较明显。”郝迎东说,合同还规定,保护区内必须采用生态种植,“就是最传统的育秧插秧方式,进行严格的农药管制,把危害降到最低。”

  此外,为减少人为活动对鸟类的干扰,保护区把鸟类集中区、觅食区及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划为无人区,实施封闭式管理,严禁人为活动。

  建成35万亩湿地恢复区,实施鸟类栖息地改善工程

  黄河口湿地是海水动力与黄河共同作用的结果,黄河水沙资源更是湿地赖以存在的基础,每年以2万亩的生长速度向渤海延伸。然而,作为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它具有脆弱、不稳定等特点,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新生湿地极易发生退化。淡水匮乏、海水倒灌,成为黄河口湿地生态及鸟类的头号“敌人”。

  淡水盈,则湿地盛。借助黄河调水调沙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