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有惊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环保资讯 > 环保论文 > 节能降耗技术论文 > 节水技术论文 > 介绍几种不同类型区节水灌溉的发展模式

介绍几种不同类型区节水灌溉的发展模式

发布日期:2011-05-06  浏览次数:657

分享到:

文章摘要:随着我国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节水灌溉的模式也在不断调整,并逐渐走向成熟。笔者认为,今后各地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选

随着我国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节水灌溉的模式也在不断调整,并逐渐走向成熟。笔者认为,今后各地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节水灌溉模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不同灌溉类型,我国节水灌溉模式可分为以下几类。

渠灌区 渠灌区面积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四分之三,由于种种原因,不少灌区先天不足,经过几十年运行老化失修严重,加之管理手段、技术落后,灌溉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较低。对于此类灌区,其节水灌溉的建设模式是:根据灌区情况,首先做到渠系配套、骨干渠道防渗、灌区内打井、井渠结合、平整土地、改进灌水技术,实行节水灌溉制度,结合农业措施,减少蒸发量,制订科学水价,逐步推行激光平地、管网化和信息管理等先进技术。渠道防渗如采用砌石防渗可减少渗漏损失50%~60%,混凝土防渗可减少渗漏损失60%~70%,塑料薄膜防渗可减少渗漏损失70%~80%。渠道防渗投入较大,应视灌区土质渗漏状况而定。田间渠道有时可不防渗,而采取井渠结合的方式。井渠结合是北方平原灌区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多级渠道大型灌区,即便各级渠道水的利用系数都达到0.9,但经过6级渠道输水后,水的利用系数最终只有0.53。而井渠结合不仅可以控制地下水位,对防治土壤盐渍化、减少潜水蒸发也十分有利。另外,平整土地是灌区节水的基础措施,应予重视,可以先在国营农场发展激光平地,并逐步推广。

机井灌区 井灌区目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粮、棉、油、果、蔬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但由于工农业用水需求量大,致使这一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每年下降达0.5米~3米,不但使大量机井报废,还引起地面下降、海水倒灌等生态问题。井灌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普遍推广U形渠道输水、低压管道输水、小畦灌溉、非充分灌溉等节水技术,灌溉用水水平高于渠灌区。但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仍然不高,尚有较大节水潜力。为此,这种灌区节水灌溉的建设模式是:全面推广管道输水灌溉和喷微灌,地下水超采区应采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等综合措施减少地下水开采,加强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的联合调度与高效利用,合理利用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同时推广非充分灌溉,以供定需,粮随水走,压缩水稻等耗水量大的作物的种植比例。逐步减少对地下水的超采,缓解由此引起的日益恶化的生态问题。应重视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井片管理,研究改进井型结构和机电装备,提高井灌出水效率。

水稻节水灌溉区 我国水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全国水稻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总面积的28%,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0%左右,可水稻灌溉用水量占全国农业用水量的65%以上。目前,我国水稻渠系水的利用系数一般在0.5左右,以淹灌和串灌为主,用水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一般每亩耗水量达700~900立方米,有些地方达到2000立方米。

目前在全国稻田采用的节水灌溉模式主要有:一是浅湿晒模式,它在我国应用地域广,应用时间较长。薄水层标准一般为15~30毫米,湿润标准为土壤饱和含水量或饱和含水量的80%~90%,分蘖后期晒田。二是间歇淹水模式,返青期保持20~60毫米水层,分蘖后期晒田,黄熟落干,其余时间采用浅水层和无水层交替的灌溉方式。三是半旱栽培模式,又称控制灌溉、控水灌溉和水稻旱管。一般返青期建立5~30毫米水层,以后各

生育期不建立水层,土壤湿度控制在饱和含水量的70%~100%。

集雨节灌区 集雨节灌技术在我国西北、华北和西南贫困缺水山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从单项集雨技术变成农业综合集成技术,从传统集雨利用走向高效利用。集雨工程配合当地的梯田建设,使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改变了广种薄收的传统耕作方式,实现精种高产,从而为退耕还林还草创造了条件,为再造"山川秀美"的生态系统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