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有惊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环保资讯 > 环保论文 > 节能降耗技术论文 > 节水技术论文 > 黄河流域节水农业机制及发展方向分析

黄河流域节水农业机制及发展方向分析

发布日期:2011-05-06  浏览次数:1234

分享到:

文章摘要:1 黄河流域农业灌区分布及现状黄河流域大部分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灌溉效益十分显著,流域灌溉面积已达713万hm2,灌区主要分布

1 黄河流域农业灌区分布及现状

黄河流域大部分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灌溉效益十分显著,流域灌溉面积已达713万hm2,灌区主要分布在了湟水两岸、甘宁沿黄高原、宁蒙河套平原、汾渭盆地、黄河下游平原、河南伊洛沁河及山东大汶河河谷川地。上游的宁蒙河套灌区、中游的汾渭灌区和下游平原引黄灌区是黄河灌溉最为集中的地区,灌溉面积467万hm2,占全河灌溉面积的70%,占全河农业灌溉用水量的80%。

宁夏和内蒙古引黄灌区,降雨稀少,气候干旱,本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但因黄河流经其间,水源充分,引水方便,却又成为发展引黄灌溉条件十分优越的地方,被誉为黄河“唯富一套”之地。长期以来,灌溉工程简陋,渠系紊乱,加之大水漫灌,灌区盐碱化、沼泽化土地日益增多,农业生产一直处于较低水平。1949年后,针对灌区存在问题,调整渠系、维修配套、兴建排水工程等,灌区建设有很大发展,灌溉保证率有了很大提高,使有效灌溉面积增至85.87万hm2,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汾、渭盆地灌区,位于山西中部和陕西关中地区,2000多年前,关中地区就修建了著名的郑国渠、白渠、成国渠、漕渠、龙首渠等工程,兴农富国;汾河流域也开始引汾河水灌溉,发展当地农业生产。以后历经各代,灌渠时兴时废,且渠系不完整,设施简陋,水源无保证。1949年后,维修扩建已有灌渠,并兴建水库,修建渠道,增辟新的灌区,采取“蓄、引、提并举,大、中、小结合”等综合措施,灌溉面积迅速扩大,并相互连成一片,成为晋陕两省的粮棉生产基地。山西汾河灌区,建成大中型灌区60余处,灌溉面积47.67万hm2,占汾河流域耕地面积的41.3%。渭河下游两岸已建成万亩以上灌区112处,有效灌溉面积达75.4万hm2,这些灌区面积和引水规模都很大,各级渠系工程及建筑物配套比较完善,管理机构健全,渠系有效利用系数较高,灌溉用水定额远较黄河流域其他灌区为低,成为黄河流域灌溉工程配套情况较好、粮食增产效益最高的灌区。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历史上黄河下游虽有过引黄淤灌工程,但未延续下来。1952年在新乡建成人民胜利渠大型引黄灌溉工程,从而揭开了河南、山东两省大规模引黄灌溉的序幕,现共建成大型引黄灌区98处,灌溉补源面积258.07万hm2。

为了解决黄土高原地区干旱缺水问题,从70年代开始,黄河沿岸高扬程提水灌溉得到较快发展,灌区主要分布在兰州至青铜峡和禹门口至三门峡两个河段。已建成万亩以上提水灌区160多处,设计灌溉面积超过80万hm2,高扬程提水灌区虽然成本较高,但提水能根本改变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农业产值成十数倍增长,社会效益也十分显著。

黄河支流灌溉除汾、渭河流域外,湟水、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均有相当规模,且引水历史悠久到,这些支流的灌溉面积已达70万hm2。

2 黄河流域水资源与农业发展

2.1黄河流域水资源

黄河属资源型缺水河流,不仅水资源总量明显不足,而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严重。流域内人均水量为488m3,为全国人均水资源的22%,仅为全国耕地亩均占有河川径流量的12%,再加上向流域外供水的要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更少。不断扩大的供水范围和持续增长的供水要求,使水资源供需形势将愈加严峻,80年代以来,发生断流的支流有十余条,汾河、沁河、大黑河年年断流,大汶河、金堤河、渭河有三分之二以上年份断流。从1972年到1998年的27年里,有21个年份黄河下游出现断流。

黄河流域兰州以上、龙门到三门峡区间为主要产流区,两区间控制的流域面积占花园口以上流域面积的56.6%,但两区间地表水资源占全河径流量的70.8%,其中兰州以上占61.9%,龙门至三门峡区间占8.9%。径流量的年内分布集中,汛期7~10月的径流量占年的比例高达60%以上,主要以洪水的形式出现,含沙量较大,利用困难;全河农业用水高峰期的3~5月,天然来水仅占年径流量10%~20%,在污染加剧、水质恶化、河床淤积的情况下,流域水资源利用率已达极限,部分地区出现水生态危机,供需矛盾十分尖锐。

2.2黄河水资源利用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引黄灌溉发展迅猛,黄河农业用水量目前占总用水量的90%左右,而灌溉用水又是农业用水的主体,年均总耗水量由50年代的122.3亿m3,增加299.6亿m3,增长了2.45倍,耗水量最多的是1989年达到334亿m3。占黄河年径流量的50%以上。

黄河流域灌溉方式以地面渠灌为主,占总灌溉面积的75%,大部分还是采取大水漫灌,用水量占总灌溉用水量的80%左右。节水灌溉面积仅151.73万hm2,占总灌溉面积的20%。黄河灌区节水灌溉发展很不平衡。节水灌溉面积比例最高的是山西省,占51.52%,最少的是内蒙古,占3.45%。黄河灌区灌溉用水利用系数较低、平均在0.4~0.5之间,浪费严重。

黄河水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灌溉方式落后导致高耗水量,浪费严重表现在在农业灌溉用水中,严峻的水资源供求矛盾并没有彻底改变人们的用水效率和浪费水的惯性,流域的农业灌溉大部分采用大水漫灌、串灌方式,灌溉定额普遍偏高。黄河流域平均灌溉定额为8246m3/hm2,在宁、蒙灌区,其灌溉定额达到12300—17000m3/hm2,银川地区的水稻灌溉定额高达22500—27000m3/hm2,卫宁七星渠为22500m3/hm2、青铜峡唐徕渠为27000m3/hm2。宁夏引黄灌区水分生产率只有0.62kg/m3, 甘肃引黄灌区水分生产率1.3 kg/m3。

黄河流域由于水资源短缺,农业、农村在与工业、城市的争水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种植业灌溉用水量日益减少。过去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现在种植业将最有可能成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牺牲品。

3 黄河流域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影响引黄灌区灌溉用水的因素较多,用水情况与灌区工程状况、灌溉方式、灌区管理水平、农作物种植结构等因素有关。

3.1灌溉管理粗放,缺乏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

黄河流域水危机和节水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灌区管理机构不健全,重建轻管,管理体制未理顺,管理制度不完善,水资源缺乏统一调度和的管理。特别是水源条件较好的灌区,采用节水技术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上下游共同发展的全局观念。灌溉节水的潜力50%在管理方面。现行水管机构节水功能缺损,不适应市场经济和节水农业发展的需要,灌溉管理系统缺乏效率。尚未把水资源作为一种资产进行管理、灌溉方式落后,造成农业用水浪费。

黄河流域引黄灌溉简单粗放、低水平的管理影响和制约了灌区农业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土地平整度较差,大部分自流灌区,引水方便,采用大水漫灌、串灌等粗放的灌溉方式,尤其是宁、蒙河套灌区和下游引黄灌区更为严重,上仍然采用大水漫灌,在水资源管理方式上,河南省的人民胜利渠及大功、三刘寨灌区,山东省的邢家渡、胡家岸、簸箕李、韩墩、小开河、曹店、王庄等灌区,毛灌溉定额达7500~10500m3/hm2,远高于节水灌溉情况下的5100~6600m3/hm2;部分灌区灌水期间昼灌夜排,退水量多,加剧了下游河段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3.2灌溉工程老化严重

黄河流域现有灌区骨干工程大多建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由于勘测、规划、设计仓促,经费不足,配套不全,施工条件简陋,工程质量差,后期又缺乏维修管理,经过几十年的运行,不少工程已超过规定的使用年限,普遍老化损坏,导致输水效率低,渗漏损失大。一些大中型灌区,水资源利用率低,渠系输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50%,致使输水过程中水资源浪费严重。宁夏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不超过0.44,甘肃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不超过0.49,下游引黄灌区灌溉水利用率只有0.45左右。由于输水工程问题,农业灌溉用水有一半左右损失于渠道输送过程中。

3.3农业效率底,影响节水措施推广

黄河流域农民人均耕地少,农业分散经营,技术落后,加之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农业成本很高。改革开放后的农村体制改革调动了单个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历史性发展,但尚未发挥农业的群体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的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生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存在许多困难。

农业水资源在转向城市和工业、并承担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所带来的污染时,不仅未得到应有的补偿,农民和集体还要承担2/3以上的投入开发新水源和进行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因此,农业生产效率低,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处于一种非良性循环状态。

3.4忽视农艺节水的作用

灌溉习惯,农业种植结构是影响引黄灌区用水水平的关键因素,认为节水农业就是建设节水灌溉工程,轻视农艺节水、生物节水、管理节水的作用。

农艺节水技术是节水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农作物的生理特点,通过灌溉和农艺措施,调节土壤水分,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实施促、控管理,以获得最佳经济产量的灌溉方式,农艺技术它不仅能抑制土壤水分的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还能保护土壤表层,改善物理性状,培肥地力,因而可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实现高产稳产。如在灌溉条件下,秸秆覆盖则可以推迟灌溉期,减少灌溉次数,节约灌溉用水,提高了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有利于发挥土壤水库对作物供水的调节作用,效果非常明显。

3.5水价政策不合理

黄河流域水价政策不合理,由于水价太低,导致农民不爱惜水,不舍得在购买节水灌溉设备上花钱,灌溉管理单位收取的水费入不敷出,反而鼓励农民多用水,也使节水灌溉工程难以维修更新,节水效益日趋下降。

3.6资金投入不足

节水灌溉的效益主要体现在改善生态环境等社会效益方面,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效益是多方面的,国家对节水农业发展缺乏应有的投入。

黄河流域的陕、甘、宁、晋、豫、蒙等省(自治区),均属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地区贫困,人民生活水平低,政府和群众对节水的投资力度有限。节水早期的投资较大,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发展节水灌溉是不现实的,同时,单靠地方和农户的投入,能力非常有限,也不尽合理。

3.7节水技术推广盲目,节水设备质量不高

黄河流域各地经济条件不同,作物类型有别,气候差异较大。因此,发展节水农业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和农村社会经济水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取各种适宜的农业节水技术和模式。现有的节水灌溉面积中单项措施多,科技含量不高,可供选择的农业节水技术多适用于高产值、高效益的园艺作物,而适用于大田粮食作物大面积推广的低投入节水技术严重短缺。

节水灌溉材料及设备在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农业节水灌溉设备企业缺乏自身发展能力,长期依赖国家投入,技术改造困难,生产条件落后,服务体系又不健全,节水所用的材料、设备品种少,规格不全,工作可靠性、耐久性等较低,造成不少已建节水灌溉工程不能正常发挥效益,严重影响节水农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图片新闻